返回

曹操北征烏桓之戰

首頁
    交,可以不帶馬。

    但對付以“控弦”著稱的烏桓騎兵,如果不帶馬,光靠步兵要想取勝幾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曹操可以不要辎重,可以把重裝步兵丢在後面,但馬卻無論如何不能丢。

     而在那“五百裡”的險地,人可以過去,但馬就未必能過去了,因此,《三國志》才會說:“塹山堙谷”,目的在“開路鋪路”,讓馬通過,正如《鄧艾傳》記載:“鑿山通道,造作橋閣”至今陰平還有鄧艾修的棧道一樣,曹操開的路也流傳到後世。

     換句話,馬不但沒有加速曹軍形成,反而拉了後退,拖延了時間。

     如果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10天曹操能以這樣“邊開邊走”的方式走完這400公裡,那他的行軍速度其實是相當驚人的。

    如果是20天,也不算慢。

     (2)兵力問題: 郭嘉說曹操是“虛國遠征”,再聯系曹操帶的将軍名單和戰略意圖來看,曹操帶到無終的兵力應該不會少,起碼幾萬人。

    在數量上講曹操的部隊應該超越烏桓部隊,最少是持平。

     而面對“數萬”烏桓騎兵時,“左右皆懼”,明顯曹軍成了以寡敵衆。

    應該是對等的兵力怎麼變成了“萬餘對數萬”? 前面在講“白狼山之戰”時,我說過曹軍是“萬騎”,其實這隻是曹軍出塞的前鋒而已。

     《三國志》說:當時“公車重在後”。

    可見曹操的主力步兵是出塞到了遼西的,隻是沒有參加白狼山會戰。

     那麼這幾萬步兵來幹什麼?上一個問題說了,沿途需要修路鋪橋,這些步兵很可能承擔了這些勞動,為騎兵節省體力,同時他們還要攜帶幹糧和武器。

    等到馬匹越過山區,騎兵立刻上馬“涉鮮卑庭,東指柳城。

    ”,這樣這些重裝步兵就遠遠落後了。

    畢竟從平岡到柳城還有上百公裡的路程。

     曹操和衆大将率領虎豹騎、親随精銳騎兵和田疇、邢颙的“五百部曲”急行軍,丢下主力步兵,結果在白狼山和烏桓主力遭遇,于是就上演了“白狼山之戰”那一幕。

     為什麼說曹操的騎兵是“萬騎”?這隻是約數,可能是萬餘,也可能是數千。

    《曹瞞傳》曰:“時寒且旱,二百裡無複水,軍又乏食,殺馬數千匹以為糧,鑿地入三十馀丈乃得水。

    ” 這個“殺馬”不知道是殺自己部隊的馬還是殺當地遼西馬。

     而再聯系“白狼山”之戰曹軍以少勝多,并能擊潰“數萬”騎兵,那麼曹軍騎兵的數量級應該保持在“萬人”是比較合理的。

     也就是,曹操帶到遼西的部隊總數量要超越烏桓的部隊,但是真正打敗烏桓主力的卻是比烏桓部隊少的曹軍騎兵。

     七。

    東臨碣石。

     白狼山之戰後,曹操“屠柳城”。

     他沒有進一步追擊逃亡到遼東的二袁,而是坐等二袁的人頭。

    果然,沒多久公孫康就把它們送來了。

    這就是著名的“隔岸觀火”,《演義》裡是郭嘉的計謀,名為“遺計定遼東”。

     是不是郭嘉的計謀我們不知道,但郭奉孝确實死于此時此地,當時環境惡劣,“寒且旱”,連曹操自己也說:“這次赢得困難,赢得僥幸!” 郭嘉英年早逝很可能是因為水土不服,這也成為曹操志滿意得之際美中不足的原因。

     緊接着,曹操收編三郡烏桓騎兵加入自己的軍隊,“由是三郡烏丸為天下名騎”。

    大大發展了曹軍的騎兵部隊。

     建安十二年九月,曹操從柳城班師,此時濱海道可行,曹操途經碣石,策馬上山,遙望渤海,回想自己功蓋寰宇,意氣風發,于是留下《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一千七百四十七年之後,毛澤東寫下了《浪淘沙-北戴河》,詞中說:“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兩個偉人,一種心境,隻是時過境遷,物是人非而已!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