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國志》裴注研究 胡寶國

首頁
    東漢後期,對曆史著作的注釋漸漸多了起來。

    延笃着有《史記音義》,服虔着有《漢書音訓》,應劭着有《漢書集解音義》。

    他們對史書的注釋如同對經書的注釋一樣,都是重在名物訓诂。

    在以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這種方法一直延續着。

    直到南朝才發生了變化,出現了裴松之對《三國志》的新式注釋方法。

    對此,不論南北,都有人響應。

    不過,從總的方面看,舊式的、着重于名物訓诂的方法在裴注以後仍然占據着主流的地位。

    以往對裴注的研究碩果累累,但研究者多局限于優劣評價或靜态描述,很少從變化的角度讨論問題。

    本文所關注的是:在史學史上為什麼會有裴注出現?裴注為什麼難以為繼? 一、漢末魏晉時期對《漢書》的注釋 漢末魏晉時期不少人對史書加以注釋。

    當時注釋家最感興趣的是《漢書》。

    顔師古在《漢書叙例》中開列的屬于這一時期的注釋家有二十二人:1、荀悅字仲豫,颍川人,後漢秘書監。

    撰《漢紀》三十卷,其事皆出《漢書》。

     2、服虔字子慎,荥陽人,後漢尚書侍郎,高平令,九江太守。

    初名重,改名祇,後定名虔。

     3、應劭字仲瑗,一字仲援,一字仲遠。

    汝南南頓人,後漢蕭令,禦史營令,泰山太守。

     4、伏俨字景宏,琅邪人。

     5、劉德,北海人。

     6、鄭氏,晉灼《音義》序雲不知其名,而臣瓒《集解》辄雲鄭德。

    既無所據,今依晉灼但稱鄭氏耳。

     7、李斐,不詳所出郡縣。

     8、李奇,南陽人。

     9、鄧展,南陽人,魏建安中為奮威将軍,封高樂鄉侯。

     10、文穎字叔良,南陽人,後漢末荊州從事,魏建安中為甘陵府丞。

     11、張揖字稚讓,清河人,一雲河間人。

    魏太和中為博士。

    止解《司馬相如傳》一卷。

     12、蘇林字孝友,陳留外黃人,魏給事中領秘書監,散騎常侍,永安衛尉,太中大夫,黃初中遷博士,封安成亭侯。

     13、張晏字子博,中山人。

     14、如淳,馮翊人,魏陳郡丞。

     15、孟康字公休,安平廣宗人,魏散騎常侍,弘農太守,領典農校尉,勃海太守,給事中,散騎侍郎,中書令,後轉為監,封廣陵亭侯。

     16、項昭,不詳何郡縣人。

     17、韋昭字弘嗣,吳郡雲陽人,吳朝尚書郎,太史令,中書郎,博士祭酒,中書仆射,封高陵亭侯。

     18、晉灼,河南人,晉尚書郎。

     19、劉寶字道真,高平人,晉中書郎,河内太守,禦史中丞,太子中庶子,吏部郎,安北将軍。

    侍皇太子講《漢書》,别有《駁議》。

     20、臣瓒,不詳姓氏及郡縣。

     21、郭璞字景純,河東人,晉贈弘農太守。

    止注《相如傳序》及遊獵詩賦。

     22、蔡谟字道明,陳留考城人,東晉侍中五兵尚書,太常領秘書監,都督徐、兖、青三州諸軍事,領徐州刺史,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領揚州牧,侍中司徒不拜,贈侍中司空,谥文穆公。

     顔師古以上所列名單及說明有不妥之處。

    首先,荀悅似不應列入。

    荀悅曾依《左傳》體改編《漢書》為《漢紀》,但并未注釋《漢書》。

    姚振宗《後漢藝文志》所載《漢書》注釋家不收荀悅,應該說是合理的。

    其次,顔師古排列名單是以注釋家生活時代為順序的。

    按此,荀悅應在服虔、應劭之後,而不能居于首位。

    最後,鄧展、文穎後所謂“魏建安中”雲雲是錯誤的。

    顧炎武就此批評道:“建安乃漢獻帝年号,雖政出曹氏,不得遽名以魏。

    ”[1] 拋開這些不論,可以看到以下幾點:第一、以上注釋家,自漢末應劭以下至東晉郭璞之間,多數人往往事迹無聞,正如顔師古在《序例》中說:“諸家注釋,雖見名氏,至于爵裡,頗或難知。

    ”這與東漢有很大不同。

    東漢的注釋家如延笃、服虔、應劭等均見諸史傳,屬當時一流的學者。

    建安以後衆多注釋家事迹無聞,學術地位不高。

    這似乎說明對史書的注釋已非學術主流。

    第二,按時代而論,注釋家以漢魏時期為主。

    荀悅以下至韋昭17人均屬這一時期。

    西晉隻有晉灼、劉寶、臣瓒三家,東晉隻有郭璞、蔡谟兩家。

    郭璞“止注《相如傳序》及遊獵詩賦,”而蔡谟隻是“全取臣瓒一部散入《漢書》”,貢獻無多。

    按《叙例》所說,晉代注釋家的工作是以集解為主: 《漢書》舊無批注,唯服虔、應劭等各為音義,自别施行。

    至典午中朝,爰有晉灼,集為一部,凡十四卷,又頗以意增益,時辯前人當否,号曰《漢書集注》。

    屬永嘉喪亂,金行播遷,此書雖存,不至江左。

    是以爰自東晉迄于梁陳,南方學者皆弗之見。

    有臣瓒者,莫知氏族,考其時代,亦在晉初,又總集諸家音義,稍以己之所見,續廁其末,舉駁前說,喜引《竹書》,自謂甄明,非無差爽,凡二十四卷,分為兩帙。

    今之《集解音義》則是其書,而後人見者不知臣瓒所作,乃謂之應劭等《集解》。

    王氏《七志》、阮氏《七錄》,并題雲然,斯不審耳。

     這段說明頗為重要。

    按《隋書·經籍志》載,應劭着有《漢書集解音義》二十四卷。

    《後漢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