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漢要集》二卷,“抄《史記》,入《春秋》者不錄。
”,晉散騎常侍葛洪撰《漢書鈔》三十卷。
[22]除此之外,當時史家的删減工作更多體現在對東漢曆史的撰寫上。
《文心雕龍·史傳篇》雲:“後漢紀傳,發源東觀。
”這是說記述東漢曆史最早的書是東漢官修的《東觀漢記》。
據《隋志·經籍志》着錄,《東觀漢記》一百四十三卷,“起光武記注至靈帝,長水校尉劉珍等撰。
”魏晉以後的多種《後漢書》都是在此基礎上改編而成的。
《史傳篇》又雲:“然紀傳為式,編年綴事,文非泛論,按實而書。
歲遠則同異難密,事積則起迄易疏,斯固總會之為難也。
或有同歸一事,而數人分功,兩記則失于複重,偏舉則病于不周,此又铨配之未易也。
故張衡摘史班之舛濫,傅玄譏後漢之尤煩,皆此類也。
”這裡是在讨論紀傳體的缺陷,文末提到了傅玄的意見。
傅玄,魏時“以時譽選入著作,撰集魏書”,又“撰論經國九流及三史故事,評斷得失,各為區例,名為《傅子》。
”[23]“譏後漢之尤煩”,大概就出自該書。
“後漢”是指《東觀漢記》。
魏晉時期認為《東觀漢記》煩雜的不止傅玄一人。
據《晉書》卷82《司馬彪傳》載,西晉司馬彪撰寫《續漢書》的理由是:“漢氏中興,訖于建安,忠臣義士亦以昭著,而時無良史,記述煩雜,谯周雖已删除,然猶未盡,安順以下,亡缺者多。
”《東觀漢記》屬未完成之作,所以“亡缺者多”,後來修史者自然要補其所缺。
這是不奇怪的。
真正值得注意的是司馬彪嫌其已完成的部分“記述煩雜”。
按他說,此前谯周雖然已經删除了一些,但仍不能令人滿意,所以有必要重寫。
他的《續漢書》“起于世祖,終于孝獻,編年二百,錄世十二,通綜上下,旁貫庶事,為紀、志、傳凡八十篇。
”按《隋志》着錄稍有不同,易“篇”稱“卷”,為八十三卷。
古人多以一篇為一卷,兩書所記出入不大。
[24]八十三卷的篇幅包括了紀、志傳,較之未完成的一百四十三卷的《東觀漢記》确實删減不少。
與司馬彪同屬西晉的華峤撰寫《漢後書》,也是意在删減。
《晉書》卷44《華峤傳》:“初,峤以《漢紀》煩穢,慨然有改作之意。
會為台郎,典官制事,由是得遍觀秘籍,遂就其緒。
起于光武,終于孝獻,一百九十五年,為帝紀十二卷、皇後紀二卷、十典十卷、傳七十卷及三譜、序傳、目錄,凡九十七卷。
”較之東觀書,删減也不少。
東晉袁宏着有《後漢紀》。
他在自序中談及寫作動機說:“予嘗讀後漢書,煩穢雜亂,睡而不能竟也,聊以暇日,撰集為《後漢紀》。
”與袁宏同出一族的袁山松曾撰寫《後漢書》,他總結寫作體會說:“書之為難也有五:煩而不整,一難也俗而不典,二難也書不實錄,三難也賞罰不中,四難也文不勝質,五難也。
”[25]五難之中,“煩而不整”居于首位。
着後漢史者追求簡略如此,而着晉史者也是如此。
“孫盛《陽秋》,以約舉為能。
”[26]幹寶《晉紀》,“其書簡略,直而能婉,鹹稱良史。
”[27]
崇尚簡約不僅影響着史家修史,而且也影響到兩晉的史學批評。
《晉書》卷60《張輔傳》:“又論班固、司馬遷雲:‘遷之著述,辭約而事舉,叙三千年事唯五十萬言;班固叙二百年事乃八十萬言,煩省不同,不如遷一也。
良史述事,善足以獎勸,惡足以鑒戒,人道之常。
中流小事,亦無取焉,而班皆書之,不如二也。
……”張輔根據《史》《漢》字數多寡來評價班馬,因為“遷之著述,辭約而事舉”,所以認為《史記》優于《漢書》。
有趣的是,出自同樣的理由,幹寶則對《史記》多有不滿,《史通·二體篇》:“晉世幹寶著書,乃盛譽丘明而深抑子長。
其義雲能以三十卷之約括囊二百四十年事,靡有遺也。
”同書《煩省篇》:“及幹令升史議,曆诋諸家而獨歸美《左傳》。
雲丘明能以三十卷之約,括囊二百四十年之事,靡有孑遺。
斯蓋立言之高标,著作之良模也。
”
綜上所述,東漢以來,先有經學的簡化,後有史學的簡化。
經學是漢代學術的重心所在,而史學當時隻是經學的附庸。
因此,史學的簡化當是受到經學簡化的影響所緻。
在衆多史學家竭力追求簡化的學術風氣下,我們自然可以理解《三國志》為什麼寫得如此簡略。
同樣地,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什麼《三國志》在西晉問世後,并沒有因其簡略而受到批評,反而是受到了普遍的歡迎。
南朝裴松之批評《三國志》“失在于略”。
對比上述漢晉史家觀念,他的意見十分醒目。
在裴松之以後,采用這種方式注釋史書的還有若幹家。
《梁書》卷41《王規傳》:“規集《後漢》衆家異同,注《續漢書》二百卷。
”《梁書》卷49《劉昭傳》:“初,昭伯父肜集衆家《晉書》注幹寶《晉紀》為四十卷,至昭又集《後漢》同異以注範晔書,世稱博悉。
”據沉家本統計,劉昭引書“凡經部六十六家,史部一百十二家,子部四十二家,集部廿二家,共二百四十二家。
”[28]此外,劉孝标的《世說新語》注也屬此類,劉注“所引經史雜着四百餘種,詩賦雜文七十餘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