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國志》裴注研究 胡寶國

首頁
    。

    張華深善之,謂壽曰:‘當以《晉書》相付耳。

    ’其為時所重如此。

    ”本傳又稱:“元康七年,病卒,時年六十五。

    梁州大中正、尚書郎範頵等上表曰:‘……故治書侍禦史陳壽作《三國志》,辭多勸戒,明乎得失,有益風化,雖文豔不若相如,而質直過之。

    願垂采錄。

    ”東晉時,習鑿齒從正統論的角度對陳壽書以魏為正統的寫法提出異議,在其所着《漢晉春秋》中堅持以以蜀漢為正統。

    正統問題是政治問題,從學術的角度仍然不見對《三國志》的批評。

    看來,簡略在晉人眼裡是不成問題的,隻是到南朝裴松之才将其視之為缺點。

    這就提示我們應當從時代學術風氣變化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

     大緻說來,從兩漢之際到東晉,先是在經學領域,而後又在史學領域中出現了一種追求簡略的風氣。

    而一到南朝則風氣大變,簡略不一定是優點,繁富也不一定是缺陷。

    為了說明風氣的轉變,我們先來看看東漢至東晉的情形。

     《論衡·效力篇》雲:“王莽之時,省五經章句,皆為二十萬”。

    《後漢書》卷3《章帝紀》載章帝诏書稱:“中元元年诏書,五經章句煩多,議欲減省。

    ”是知兩漢之際,經學中已經出現了簡化的趨勢。

    《後漢書》卷31《孔奮傳》:“奮少從劉歆受《春秋左氏傳》,……弟奇……作《春秋左氏删》。

    ”又,《後漢書》卷32《樊宏傳》:宏子“儵删定《公羊嚴氏春秋》章句,世号樊氏學。

    ”删減後的“樊氏學”仍然不能使人滿意,于是又有繼續删減者,《後漢書》卷36《張霸傳》:“初,霸以樊儵删《嚴氏春秋》猶多繁辭,乃減定為二十萬言,更名張氏學。

    ”删書不局限于《春秋》一家,《後漢書》卷37《桓榮傳》:“初,榮受朱普章句四十萬言,浮辭繁長,多過其實。

    及榮入授顯宗,減為二十三萬言。

    郁複删定為十二萬言。

    由是有《桓君大小太常章句》”。

    桓氏世代所傳為《歐陽尚書》。

    《歐陽尚書》除朱普章句外,還有其它流派,《後漢書》卷65《張奂傳》:“奂少遊三輔,師事太尉朱寵,學《歐陽尚書》。

    初,《牟氏章句》浮辭繁多,有四十五萬餘言,奂減為九萬言。

    ”又,《後漢書》卷79下《伏恭傳》:伏恭父“黯,字稚文,以明《齊詩》,改定章句,作《解說》九篇,……父黯章句繁多,恭乃省減浮辭,定為二十萬言。

    ”繼此潮流而來,東漢末年,經學大師鄭玄及荊州學派諸學者仍在從事着此類工作。

    《後漢書》卷35《鄭玄傳》傳末範晔論曰:“及東京學者亦各名家,而守文之徒滞固所禀,異端紛纭,互相詭激。

    遂令經有數家,家有數說,章句多者或乃百餘萬言。

    學徒勞而少功,後生疑而莫正,鄭玄括囊大典,網羅衆家,删裁繁蕪,刊改漏失,自是學者略知所歸。

    ”又惠棟《後漢書補注》卷17《劉表傳》引《劉鎮南碑》:“君深愍末學遠本離直,乃令諸儒改定五經章句,删?浮辭,芟除煩重。

    ” 經學是義理之學。

    錢大昕說:“有文字而後有诂訓,有诂訓而後有義理。

    訓诂者,義理之所由出,非别有義理出乎訓诂之外者也。

    ”[19]前引錢大昭也說“注經以明理為宗。

    理寓于訓诂,訓诂明而理自見。

    ”這些認識其實都是古文經學的觀點。

    按漢代今文家的理解,義理應是在闡釋經書的章句之中。

    西漢中期以後,今文經學的章句日益繁瑣,衆多古文經學家都對此給予了猛烈的抨擊。

    經學的删減運動正是在這個背景下發生的。

    [20] 比兩漢之際發端的經學删減運動稍後,史學領域中也出現了删減之風。

    《隋書·經籍志》史部雜史類:“《史要》十卷。

    ”注:“漢代桂陽太守衛飒撰。

    約《史記》要言,以類相從”,衛飒,東漢初年光武時人,《後漢書》有傳。

    衛飒以後,又有楊終删書。

    《後漢書》卷48《楊終傳》:“後受诏删《太史公書》為十餘萬言。

    ”同卷《應奉傳》注引袁山松書曰:“奉又删《史記》、《漢書》及《漢記》三百六十餘年,自漢興至其時,凡十七卷,名曰《漢事》。

    ”《後漢書》卷26《伏湛傳附伏無忌傳》:“元嘉中,桓帝複诏無忌與黃景、崔實等共撰《漢記》;又自采集古今,删着事要,号曰《伏侯注》”本傳注:“其書上自黃帝,下盡漢質帝,為八卷,見行于今。

    ”删書最著名者當屬漢末荀悅對《漢書》的删減。

    《後漢書》卷62《荀悅傳》:“帝好典籍,常以班固《漢書》文繁難省,乃令悅依《左氏傳》體以為《漢紀》三十篇,诏尚書給筆劄。

    ”論及《漢紀》,自劉知幾開始,都比較關注其編年體體裁的問題,而對于其意在删減的編纂目的則多有忽略。

    荀悅以後,三國時,吳太子太傅張溫撰有《三史略》,也屬删減之作。

    《隋書·經籍志》史部雜史類說:“自後漢已來,學者多鈔撮舊史,自為一書,或起自人皇,或斷之近代,亦各其志,而體制不經。

    ”将這些散在各處的零星記載集中在一起,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東漢以來确實出現了一種删簡史書的風氣。

     蒙文通先生曾說:“言史貴約,實晉人之創論。

    ”[21]聯系上文,這個觀點顯然是不能成立的。

    不過到晉代,這樣的例子的确更多了。

    晉祠部郎王蔑撰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