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尊蜀,因此在演義中對劉備座下幾員大将都有言過其詞的描寫。在描寫袁紹的部分,有名的幾個武将都和趙雲關羽有關。我認為,對顔良、文醜的誇張描寫,完全是為了襯托關羽的威猛,而曲義莫名其妙的死于趙雲槍下,更是千古冤案。
大家都知道袁紹手下的顔良、文醜,這二位真是未見其人,先聞其聲。虎牢關聯軍伐卓,華雄發威,太守韓馥曰:“吾有上将潘鳳,可斬華雄。”紹急令出戰。潘鳳手提大斧上馬。去不多時,飛馬來報:“潘鳳又被華雄斬了。”衆皆失色。紹曰:“可惜吾上将顔良、文醜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懼華雄!”
大多數人都從這一段知道了顔良、文醜,認為顔良、文醜的武藝肯定高于華雄。其實大家想一想,這樣重要的聚會,袁紹何以不帶這二位到場?如果真的到場,會不會也和潘鳳一樣,死于華雄刀下?韓馥太笨,他如果大叫一聲“可惜吾大将潘鳳未至,否則定斬華雄!”那潘鳳就出名了。
因此,袁紹的這句虛張聲勢的話,完全是為後來顔良文醜的死作鋪墊。實際上,袁紹作天下英雄總盟主的時候,他手下最有名的大将是淳于瓊和曲義。下面是“後漢書.袁紹列傳”中關于袁紹與公孫瓒大戰的記載:
瓒兵三萬,列為方陳,分突騎萬匹,翼軍左右,其鋒甚銳。紹先令曲義領精兵八百,強弩千張,以為前登。瓒輕其兵少,縱騎騰之,義兵伏楯下,一時同發,瓒軍大敗,斬其所置冀州刺史嚴綱,獲甲首千餘級。曲義追至界橋,瓒斂兵還戰,義複破之,遂到瓒營,拔其牙門,餘觽皆走。
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曲義是何等的威猛。精兵八百,強弩千張打得白馬将軍四處逃命,連戰連敗。擊殺公孫大将嚴鋼。後來,由于曲義追敵過猛,導緻身後的袁紹被公孫瓒散騎包圍,又是曲義回軍殺散公孫殘兵,救了袁紹一命。這一戰中對顔良文醜隻字未提,可見老羅騙人。
後漢書中對曲義的結局也有交待:曲義自恃有功,驕縱不軌,紹召殺之,而并其觽。三國志袁紹傳也說得明白:曲義後恃功而驕恣,紹乃殺之。演義中所謂小将趙雲,挺槍躍馬,直取曲義,戰不數合,一槍刺曲義于馬下。簡直是彌天大謊。
顔良文醜真正出現在袁紹兼并河北四州以後,後漢書、三國志都記載:于是簡精兵十萬,騎萬匹,欲出攻許,以審配﹑逢紀統軍事,田豐﹑荀谌及南陽許攸為謀主,顔良﹑文醜為将帥。這時候曲義已死,張郃是韓馥降将,雖然功多,卻不被大用。雖然顔文二人為将帥,還是不能說明他們的勇武已蒸上流。
對顔良的武功可以評價的是沮授那句話。紹進軍黎陽,遣顔良攻劉延于白馬。沮授又谏紹:“良性促狹,雖骁勇不可獨任。”紹不聽。以及武帝紀中的另一句話:良、醜皆紹名将也,再戰,悉禽,紹軍大震。這兩句話可以為顔良文醜的武力作注解。
曲義紅極一時的時候,顔良、文醜都籍籍無名。官渡時,突然成了紹之名将,從曆史上看這一階段,袁紹滅了許多黃巾餘黨,比如:張白騎、青牛角、郭大賢、李大目、于氐根等等。也就是說,顔良、文醜都是在這些人身上出的名,就算斬首萬衆,也還是不能說明顔良文醜武功能夠列入一流。而演義中袁紹在虎牢關前大叫:可惜顔良、文醜未至,顯然是胡扯八道。因為顔良、文醜不過是殺黃巾出名,那麼被關羽輕松斬殺,也就不奇怪了。
紹先遣顔良攻曹操别将劉延于白馬,紹自引兵至黎陽。曹操引軍兼行趣白馬,未至十餘裡,良大驚,來逆戰。曹公使張遼及關羽為先鋒,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萬觽之中,斬其首還,諸将莫能當,遂解白馬圍。關羽馬快,又急于斬将立功,因此,一刀斬了顔良。我估計換了張遼,也未始不能夠斬顔良。
紹騎将文醜與劉備将五六千騎前後至。諸将複白:“可上馬。”公曰:“未也。”有頃,騎至稍多,或分趣辎重。公曰:“可矣。”乃皆上馬。時騎不滿六百,遂縱兵擊,大破之,斬醜。公還軍官渡。紹進保陽武。關羽亡歸劉備。
這一戰,說明文醜與顔良一樣是廢物。但是,文中記載并沒有關羽誅文醜的事情。關羽斬顔良描寫的形象生動,誅文醜卻隻字未提。所以,演義中将文醜一并算在關羽的刀下顯然是吹捧了。
三國志說得明明白白:乃羽殺顔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賞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于袁軍。關羽殺了顔良,但文醜是誰殺的,卻是一段懸案。當然,羅貫中硬要算在關羽的帳上,也不是不可以。不管是誰殺的,都隻能說明顔良、文醜虛有其名,人皆可殺。
因此将顔、文的武功硬要列入超一流實在是言過其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