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4月,毛澤東在黨的八屆七中全會上說,“希望大家看看《三國志》中的《郭嘉傳》。
郭嘉是三國時期的一位著名人物,是曹操的重要謀臣,才識超群,足智多謀,長期追随左右,出謀劃策,功績卓著。
曹操則倚為股肱,常常問計于他。
郭嘉三十八歲時病殁。
令曹操十分痛惜。
郭嘉足智多謀,而曹操能夠問計于郭嘉等謀臣,聽取他們的意見,果斷作出決策,這說明他是一個知人善用、多謀善斷的人物。
”
不久,毛澤東又在一次談話中說,“世上沒有先知先覺,沒有什麼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劉伯溫。
無非是多謀善斷,留有餘地。
《三國志》裡《郭嘉傳》值得一讀。
郭嘉這個人足智多謀,初到袁紹麾下不得施展。
他說袁紹‘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就跑到曹操那裡。
曹操說他‘每有大議,臨敵制變。
臣策未決,嘉辄成之。
平定天下,謀功為高。
’可惜中年夭折。
曹操大哭。
”《三國志·魏書·郭嘉傳》裴松之注記載,郭嘉胸懷遠量,匿迹修行,不與常人交往,所以當時并不知名,隻是有見識的人賞識他。
由此引發了毛澤東的感慨,說郭嘉是三國時期的一位著名人物。
毛澤東講的實際上是智謀之士的人生境遇問題。
智謀之士是不是多謀,能不能得到君主的賞識信賴;君主是不是善任,能不能禮賢下士、知人善用。
這是中國兵法關注的重要問題。
中國兵法認為,國無智謀之士不強,君無智謀之士不立,事無智謀之士不成,兵無智謀之士不勝。
“有國家者,未有不任智謀而成王業也”。
然而君主對智謀之士的信賴、智謀之士對君主的認知需要一個過程。
智謀之士要多謀,謀劃國家安危大計,預見事态發展大勢,消除隐患于未發之際,匡正君主過失,解決疑難問題,輔主正确決策。
君主要善任,以摯誠之心待智謀之士,隆禮重義,勿施以欺,勿施以詐,君無禮遇則智謀之士不至,君不摯誠則智謀之策不出,君主能否得到智謀之士、能否得到智謀之策全在于君主對治世大道的追求。
周文王原是商王朝周部落的首領,周部落長期受商王朝的奴役欺淩,曆盡艱險危難,後來按照姜太公的謀劃才推翻了商王纣的統治;姜太公是一位具有高深謀略的人,長期不遇明主,以替人屠牛販酒為生,年愈七十才遇到周文王,受到文王的禮遇,他輔佐文王、武王平定了天下。
所以《尉缭子》說,“良馬有策,遠道可緻;賢士有合,大道可明。
”君主與智謀之士相遇,道合而志同,志同而情親,治世的大道才可彰明。
郭嘉是曆史上罕有的智慧之星,是值得學問家深入研究、藝術家大書特寫的人物。
最初他北上晉見袁紹,袁紹不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