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曆代評諸葛亮

首頁
    三國時期: 公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

    此賢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三國志?張裔傳》) 今諸葛丞相英才挺出,深睹未萌,受遺托孤,翊贊季興,與衆無忌,錄功忘瑕。

    (《三國志?呂凱傳》) 足下,當世伊、呂也。

    宜善與主公計事,濟其大猷。

    (《三國志?彭羕傳》) 諸葛亮明于治而為相,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将,蜀民既定,據險守要,則不可犯矣。

    (《三國志?劉晔傳》) 吳、蜀二國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諸葛亮亦一時之傑也。

    蜀有重險之國,吳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長,共為唇齒,進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

    (《三國志?鄧芝傳》) 亮慮多決少,必安營自固,然後芟麥,吾得二日兼行足矣。

    (《晉書?宣帝紀》) 諸葛丞相德威遠著,翼戴本國,典戎在外,信感陰陽,誠動天地,重複結盟,廣誠約誓,使東西士民鹹共聞知。

    (《三國志?孫權傳》) 臣入無腹心之規,出無專對之用,懼無張老延譽之功,又無子産陳事之效。

    然諸葛亮達見計數,必神慮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無疑貳。

    (《三國志?張溫傳》) 劉備背恩,自竄巴、蜀。

    諸葛亮棄父母之國,阿殘賊之黨。

    神人被毒,惡積身滅。

    亮外慕立孤之名,而内貪專擅之實,劉升之兄弟守空城而已。

    亮又侮易益土,虐用其民,是以利狼、宕渠、高定、青羌莫不瓦解,為亮仇敵。

    而亮反裘負薪,裡盡毛殚,刖趾适屦,刻己傷骨,反更稱說,自以為能。

    行兵于井底,遊步于牛蹄。

    自朕即位,三邊無事,猶哀憐天下數遭兵革,且欲養四方之耆老,長後生之孤幼,先移風于禮樂,次講武于農隙,置亮畫外,未以為虞。

    而亮懷李熊愚勇之志,不思荊邯度德之戒,驅略吏民,盜利祁山。

    王師方振,膽破氣奪,馬谡、高祥,望旗奔敗。

    虎臣逐北,蹈屍涉血,亮也小子,震驚朕師。

    (《三國志?明帝紀》裴注引《魏略》載《明帝露布天下并班告益州文》) 漢朝傾覆,天下崩壞,豪傑之士,竟希神器。

    魏氏跨中土,劉氏據益州,并稱兵海内,為世霸主。

    諸葛、司馬二相,遭值際會,托身明主,或收功于蜀漢,或冊名于伊、洛。

    丕、備既沒,後嗣繼統,各受保阿之任,輔翼幼主,不負然諾之誠,亦一國之宗臣,霸王之賢佑也。

    曆前世以觀近事,二相優劣,可得而詳也。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其戰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貢贽大吳,抗對北敵,至使耕戰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之志。

    仲達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衆,據牢城,擁精銳,無擒敵之意,務自保全而已。

    使彼孔明自來自去,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

    昔子産治鄭,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

    方之司馬,不亦優乎!或曰:兵者,兇器;戰者,危事也。

    有國者不務保安境内,綏靜百姓,而好開辟土地,征伐天下,未為得計也。

    諸葛丞相有匡佐之才,然處孤絕之地,戰士不滿五萬,自可閉關守險,君臣無事。

    空勞師旅,無歲不征,未能進咫尺之地,開帝王之基,而使國内受其荒殘,西土苦其役調。

    魏司馬懿才用兵衆,未易可輕。

    量敵而進,兵家所慎。

    若丞相必有以策之,則未見坦然之勳;若無策以裁之,則非明哲之謂,海内歸向之意也。

    餘竊疑焉,請聞其說。

    答曰:蓋聞湯以七十裡,文王以百裡之地,而有天下,皆用征伐而定之。

    揖讓而登王位者,惟舜、禹而已。

    今蜀、魏為敵戰之國,勢不俱王,自操、備時,強弱懸殊,而備猶出兵陽平,擒夏侯淵。

    羽圍襄陽,将降曹仁,生獲于禁。

    當時北邊大小憂懼,孟德身出南陽,樂進、徐晃等為救,圍不即解。

    故蔣子通言彼時有徙許渡河之計,會國家襲取南郡,羽乃解軍。

    玄德與操,智力多少,士衆衆寡,用兵行軍之道,不可同年而語,猶能暫以取勝,是時又無大吳犄角之勢也。

    今仲達之才,減于孔明,當時之勢,異于曩日,玄德尚與抗衡,孔明何以不可出軍而圖敵邪?昔樂毅以弱燕之衆,兼從五國之兵,長驅強齊,下七十餘城。

    今蜀漢之卒,不少燕軍,君臣之接,信于樂毅,加以國家為唇齒之援,東西相應,首尾如蛇,形勢重大,不比于五國之兵也,何憚于彼而不可哉?夫兵以奇勝,制敵以智,土地廣狹,人馬多少,未可偏恃也。

    餘觀彼治國之體,當時既肅整,遺教在後,及其辭意懇切,陳進取之圖,忠謀謇謇,義形于主,雖古之管、晏,何以加之乎?(《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注引張俨《默記?述佐篇》) 晉代: 諸葛亮誠一時之異人也。

    治國有分,禦軍有法,積功興業,事得其機。

    入無餘力,出有餘糧。

    知蜀本弱而微,故持重以鎮之。

    姜維欲速立其功,勇而無決也。

    (晉?傅玄,摘自《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晉文》卷四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