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
諸葛亮在蜀,盡其心力,其子瞻臨難而死義,天下之善一也。
(晉?司馬炎,摘自《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注)
聞惡必改,而不衿過;賞罰之信,足感神明。
(晉?樊建語,摘自《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注)
(諸葛亮)及其受六尺之孤,攝一國之政,事凡庸之君,專權而不失禮,行君事而國人不疑,如此即以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
行法嚴而國人悅服,用民盡其力而下不怨。
及其兵出入如賓,行不寇,刍荛者不獵,如在國中。
其用兵也,止如山,進退如風。
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
亮死至今數十年,國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
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諸葛亮有焉。
……曰:亮好治官府、次舍、橋梁、道路,此非急務,何也?袁子曰:小國賢才少,故欲其尊嚴也。
亮之治蜀,田疇辟,倉廪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
(晉?袁準,摘自《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注引《袁子》)
唐宋時期:
……又漢魏以來,諸葛亮為丞相,亦甚平直。
亮嘗表廢廖立、李嚴于南中,立聞亮卒,泣曰:“吾其佐衽矣!”嚴聞亮卒,發病而死。
故陳壽稱亮之為政,“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
卿等豈可不企慕及之!朕近每慕前代帝王之善者,卿等亦可慕宰相之賢者。
若如此,則榮名高位,可以長守。
(唐?李世民語,摘自《全唐文》卷一○)
孔明從容,三顧後起,籌畫必當,締構必成。
事屯而業亨,主暗而國治,兵弱而強鄰畏服,功大而本朝不疑,斯亦難矣;然窺其軍令,迹其用法,必俟中原克複然後厚賞寬刑。
玄德嘗稱馬谡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卒至喪敗,斯所謂濟于事而未全于道,得諸已而未審于人。
……(唐?李翰《三名臣論》,見《全唐文》卷四三一)
子曰:人臣身居大位、公蓋天下而民懷之,則危疑之地。
必也誠積于中,動不違理,威福不自己出,人惟知有君而已,然後位極而無避上之嫌,勢重而無專權之過,斯可謂明哲君子矣,周公、孔明其人也。
郭子儀有再造社稷之功,威震人主而上不疑之地,亦其次欤!(宋?程頤,錄自《四庫全書》之《二程粹言》卷下)
取之以仁義,守之以仁義者,周也;取之以詐力,守之以詐力者,秦也;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漢也;仁義、詐力雜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孔明恥之,欲信大義于天下。
當此時,曹公威震四海,東據許、兖,南收荊、豫,孔明之恃以勝之者,獨以其區區之忠信有以激天下之心耳。
夫天下廉隅、節概、慷慨死義之士,固非心服曹氏也,特以威劫而強臣之。
聞孔明之風,宜其千裡之外有響應者。
如此,則雖無措足之地,而天下固為之用矣。
且夫殺一不義而得天下有所不為,而後天下忠臣、義士樂為之死。
劉表之喪,先主在荊州,孔明欲襲殺其孤,先主不忍也。
其後劉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數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奪之國,此其與曹操異者幾希矣。
曹、劉之不敵,天下之所知也;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廣,言戰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勝之者,區區之忠信也。
孔明遷劉璋,既已失天下義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為仁義之師,東向長驅,而欲天下響應,蓋亦難矣。
曹操既死,子丕代立,當此之時,可以計破也。
何者?操之臨終,召丕而屬之植,未嘗不以譚、尚為戒也。
而丕與植,終于相殘如此,此其父子、兄弟且為寇仇,而況能以得天下英雄之心哉!此可間之勢,不過捐數十萬金,使其大臣、骨肉内自相殘,然後舉兵而伐之,此高祖所以滅項籍也。
孔明既不能全其信義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奮其智謀以絕曹氏之手足,宜其屢戰而屢卻哉!故夫敵有可間之勢而不間者,湯、武行之為大義,非湯、武而行之為失機,此仁人君子之大患也。
呂溫以為孔明承桓、靈之後,不可強民以思漢,欲其播告天下之民,且曰:“曹氏利汝,吾事之;害汝,吾誅之。
”不知蜀之與魏,果有以大過之乎?苟無以大過之,而又決不能事魏,則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動哉!嗚呼,此書生之論,可言而不可用也。
(宋?蘇轼,錄自《四庫全書》本《東坡全集》卷四三)
諸葛孔明不以文章自名,而開物成務之姿、綜練名實之意,自見于言語。
至《出師表》,簡而盡,直而不肆。
大哉言乎,與《伊訓》、《說命》相表裡,非秦、漢以來事君為悅者所能至也。
(宋?蘇轼,摘自《東坡全集》卷三四之《樂全先生文集叙》)
西漢之士多智謀,薄于名義;東京之士尚風節,短于權略;兼之者,三國名臣也。
而孔明巍然三代王者之佐,未易以世論也。
(宋?蘇轼,摘自《東坡全集》卷一五《史評》)
漢高祖、唐太宗,是以智勇獨過天下而得之者也;曹公、孫、劉是以智、勇相遇而失之者也……今夫曹公、孫權、劉備,此三人者皆知以其才相取而未知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