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國之末路英雄

首頁
    三國之時,英雄倏起倏落,旋飛旋伏,透視其各有特點的死因死狀,不僅是我的興趣所在,作為曆史的别一種寫法,窺探生命底蘊的别一種視角,大概也會使我們的認識另有斬獲。

    須知劍鋒下的道道煞氣,墳茔内的縷縷冤魂,總是最大程度地宣洩出時代的正義或不平。

     先說些讓人心緒難平的"末路英雄"吧: 誅殺功臣,在中國曆史上曾頻頻上演;每一次上演,都會把巨大的陰影罩上朝廷。

     董卓上台後,當時讨伐黃巾軍最力的兩位朝廷恩将皇甫嵩和朱儁,也立即靠邊了,不出兩年,相繼抱恨而終。

     幸虧司馬遷沒有生活在那個時代,不然,依據司徒王允殺害大學者蔡邕的理由,我們也就讀不到《史記》了。

    我們知道蔡邕曾被董卓一日之内連升了三次官,董卓暴屍街頭之後,出于某種愚昧的書生義氣,蔡邕竟然在那具肥胖的屍體面前哭嚎了幾聲。

    難道蔡邕真地認為:僅僅因為董卓對自己有過強盜式的"知遇之恩",就值得為他掬一把清淚?作為一個曠世無俦的史學大家,他難道不知道在中國曆史上,"撫屍痛哭"經常是一件導緻殺身之禍的危險行為嗎?也許他太天真了,對自己的"德高望重"過于自信了,他認為這樣玩一次火,大不了多一次有驚無險的經曆罷了。

    他沒有全看錯,确實有不少人曾在王司徒面前替他求情,隻可歎王允不是曹操。

    當衆人以當年漢武帝不殺司馬遷的例子試圖說服王允時,竟反而惹得他火氣更盛。

    在他看來,正是因為讓司馬遷活着,世間才多出一部邪惡的"謗書"出來,若讓蔡邕活着,誰知道他會在書中如何诽謗我王允呢? 小人得志,天才慘死,這是曆史上最讓人心寒的一幕,又是最容易同時上演的一幕。

     蔡邕固然沒有機會用自己的春秋筆墨為王司徒立傳,王允作為千古惡人的形象,卻再也無法被曆史抹去,即使他曾成功地懲治了董卓。

    何況,用一種暴政替代另一種暴政,并不能使後人有所感謝,難怪羅貫中要這樣感歎:"當時諸葛隆中卧,安肯輕身事亂臣。

    "(按:這裡有一個無傷大雅的錯誤,王允殺蔡邕之時,諸葛亮年方三歲,所睡之處亦不在隆中,當然更談不上"輕身事亂臣"了)。

     沮授,姓氏已在字面上露出某種不祥,命運的淹蹇可悲,便多少得到了暗示。

    這個人讓我感興趣之處在于:以他出色的大局觀,他本來完全可以在三國這一片偉大的圍獵場上立下不朽聲名,結果,他卻選擇了一個注定無法讓他展現才華的主子,并誓死效忠,我說的是袁紹。

    作為三國時最能看破天下大勢的奇才之一,單純說計道謀,沮授完全不在荀彧、郭嘉之下,有人更将他置諸荀、郭二人之上,而直接與諸葛亮相提并論。

    我們發現,在袁紹邁向失敗的每一步之前,沮授都曾及時給出正确的建議,或表示反對,或另建良策。

    沮授曾建議袁紹将皇帝劫持在身邊,以便"挾天子以号令天下",袁紹不屑一顧;官渡之戰前沮授曾表示反對,希望袁紹能暫時休養生息,勵兵秣馬,等待一個更合适的機會,一舉擊敗曹操,執住天下之牛耳,急不可耐的袁紹仍然未予理睬;即使在官渡之戰進行正酣之際,袁紹也有很多獲勝的機會,沮授均曾一一看出,或者當面,或者以書牍的形式告知袁紹,袁紹竟以某種隻能理解為鬼魔附體的固執,一再擺手道:"非也非也,差矣差矣",終緻覆水難收…… 沮授官渡之戰前已被袁紹剝奪了大部分軍權(因為他反對戰争,懈怠軍心),袁紹戰敗後帶着親信随從八百人倉皇逃亡,把沮授棄置一邊,遂使沮授被曹操俘虜。

    總體上極為愛才的曹操,可說是給足了沮授面子,不僅上前親自為他松綁,延之上座,還當着衆人的面這樣評價道:"本初若聽從閣下的勸告,哪裡會有曹操的今天。

    有奇才輔佐卻不知如何重用,本初焉能不敗。

    "沮授應該知道這一事實:曹營中不乏因投降曹操而終于叱咤風雲、揚名立萬的例子,名将中就有張遼、徐晃、張郃,若沮授就此投降曹操,别說"不失封官加爵",從此獲得更大的成就威望,也完全有可能。

    然而沮授見到曹操的第一句話和最後一句話竟然都是:"我不向你投降。

    "沮授後來為曹操所殺,乃是因為他執意逃奔袁紹,結果被曹操手下抓住。

     僅據"士為知己者死"的理念,是無法解釋沮授行為的。

    沮授原在"幽滞之士"韓馥手下任事,當初袁紹脅迫韓馥交出冀州時,沮授就曾表示反對,舉出種種理由力勸與袁紹一戰,這至少說明沮授不屬于袁氏家族的"門生故吏"範疇。

    袁紹起先雖曾對沮授頗為信任,但最終的行為,應已可使沮授寒心了,那麼,他為什麼還要去投靠一個對自己背信棄義的舊主子呢?想到袁紹逃回家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殺死田豐,沮授即使不為曹操擒殺,是否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