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國之末路英雄

首頁
    能在袁紹手中讨得活路,也大可懷疑。

     沮授大概是愛上袁紹了吧?中國古人曆來對"男風"設禁松弛,而相貌堂堂的袁紹,至少在儀表風度上,還是極具煽情性的。

     時值亂世,過于剛烈的性格,雖然有助于迅速建功立業,但命喪疆場,猝然橫死,往往也在所不免。

    所以中國古代有為之士,大抵屬太極高手,他們兼擅陰陽,總是奮發與韬晦結合,精進與隐忍互動,若單執其一,身為主将卻好勇輕身,雖可在曆史星空中劃過一道亮燦的星光,但星光過後,除了赢得後人幾下唏噓,并不能留下更多玩味的餘地。

    以是觀之,三國時代東吳那一對"上陣父子兵",便足稱典型。

    在董卓一章裡,我對孫堅銳不可當的骁勇本色,已略加點染。

    他的大兒子孫策(即"孫郎"),同樣令人聞名喪膽,當真乃将門虎子,一時無雙。

    三國鼎立之勢,就東吳一方面來說,其實早在曹、袁官渡之戰時,已然形成。

    東吳形勝,曆來屬天下名郡,然此前也曾兵戈交迸,自封為土皇帝的小毛賊也自不少。

    孫堅、孫策俱早早脫穎而出,八方邀擊,完全憑恃着自身獨具的沙場魅力,開創出一片壯麗的山河,供後來孫權穩穩經營。

    這一對父子的沙場名号一為"破虜",一為"讨逆",也名副其實得很。

     孫堅是在自己最具雄鷹姿态的時候,驟然殒落的,年僅三十七歲。

    雖然手下兵士衆多,但孫堅體内無疑充盈着一股獨行俠的血液,相信生命來自神授(孫堅的出身,也曾被人附會出一段"山海經"來),所以他竟然匹馬孤劍地追殺強敵,終于在一個無名山腳,寂寂慘死,"誰知霹靂火,落地竟無聲。

    "孫策死時不僅更年輕,才二十六歲,死前的姿态也許比阿父還要矯健壯美。

    曹操對他的稱呼是"獅兒",對他的評價是"難與争鋒"。

    生活中的孫策除了可能比父親更具幽默感外(陳壽說他"好笑語"),在孤膽英雄氣上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他太年輕了,如此妙齡而竟能取得如此驚人的戰績,誰都不敢展望他的未來。

    所以,天命适時地顯示出其揉乖違、和諧于一身的結果出來:孫策隻能和他父親一樣,接受橫死疆場的惡運。

    兩人既然都是那麼無敵天下,無人能正面相抗,所以死在遠遠射來的暗箭之下,也就不足為怪了。

     冤嗎?如果死亡能進入美學的範疇,則我們不妨從審美的角度,賞析吳山下的那兩具遺骸。

     若論沙場冤死,曹操著名的"兄弟将"夏侯淵,大概算得一個。

    死前他是曹操鎮守西北劉備防線的主将,探究他的死因,即使照《三國演義》中的說法,也不合理數。

    和當年死在關公手下的顔良一樣,他也是在自己華麗的将軍麾蓋下,還未來得及問一聲"來将通名",就被一個白發老漢一刀斬落了人頭。

    黃忠的馬是從山上直沖下來的,這符合事實(羅貫中寫關羽斬顔良時,也曾提到關羽的赤兔馬躍下土山,但不符合事實,關羽斬顔良,應在某個水邊渡口處)。

    依夏侯淵當年在江湖上的名聲,突然見到一個犟倔的老頭沖下來叫陣,他顯然認為有必要了解一下對方姓甚名誰,以決定是親自出馬,還是讓手下一個尋常小校對付一番了事。

    誰知道這老頭正窩着一口氣,直想着在劉備面前露一手,再加地形有利,老頭又确有兩下子,夏侯淵這便糊裡糊塗地送了命。

    其實,夏侯淵更大的冤處還在死後:當劉備聽說黃忠陣斬對方主将時,竟沒有流露出起碼的高興,反而說了這樣一句話:"殺掉夏侯淵有什麼用,要殺就殺最厲害的。

    "劉備指的是張郃,夏侯淵的部将。

    ──雖然當年譚鑫培可以把京劇《定軍山》唱得震天響,在當時,劉備并沒有太當一回事,黃忠因此得到的犒賞想必也不會很豐厚。

    夏侯淵能不冤嗎? 那就順筆再說說張郃罷,一位不僅讓劉備忌憚,據說連諸葛亮都不得不小心提防的曹操名将,然而和夏侯淵一樣,冤将命運仍然罩上了他的将星。

    熟悉"孔明揮淚斬馬谡"故事的讀者都知道,街亭之敗,雖可歸罪于馬谡用兵的可笑,但不也說明了張郃之善于用兵嗎?想到街亭之役乃是導緻諸葛亮出師不利的最大敗因,張郃便更值得我們另眼相看了。

     張郃出道很早,最初也曾加入讨伐黃巾的戰團,幾番周折之後,投至袁紹帳下。

    官渡之戰時,張郃也曾向袁紹提過若幹合理建議,不必說,"袁紹定律"決定了這些建議的結局。

    張郃在袁紹大勢将去前的一刹那率軍投向曹操,給了袁紹更加緻命的一擊。

    曹操顯然對張郃仰慕已久,他見了張将軍後的第一句話竟然是:"韓信歸漢了。

    "想到韓信乃是時人公認的千秋名将典型,想到曹操并沒有盲目擡舉他人的習慣,這份評價便更見貴重。

    然而,張郃并沒有像同屬降将出身的張遼、徐晃那樣經常獲得獨擋一面,自領一軍的機會,苦差使倒接受了不少。

    在曹操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