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文武雙全,國士之風-------魏之張遼

首頁
    遼知其肯降,于是支身上三公山,入昌豨家中,并拜候其家人。

    昌豨見遼如此誠而無詐,心中歡喜,便随之往見曹操。

    曹操先遣昌豨還東海,随後訓責張遼說:“莽然支身赴敵巢穴,這不是大将所為。

    ”張遼卻拜答道:“因為遼憑著明公昭著四海的威信,既奉旨以往,相信昌豨必不敢加害,所以才會這樣做的。

    ”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張遼從讨袁譚、袁尚于黎陽時,鹹有功勞,行中堅将軍。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曹軍攻袁尚于邺城,袁尚堅壁守疊,久攻不下。

    曹操納郭嘉之計讓二袁自行內鬥而先還許都,使張遼與樂進攻拔陰安,遷徙其民至河南。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軍又再攻邺,這次終于攻破邺城,張遼奉命别巡趙國、常山,招降了緣山一帶的賊衆及黑山孫輕等。

    然後張遼又從攻袁譚。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袁譚破後,又受命安撫海濱一帶,征破公孫度所置的營州刺史柳毅、與長廣太守何夔合兵讨允平賊從錢等。

    曹操表漢帝,稱張遼曰:“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

    又遣别征,統禦師旅,撫衆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

    論功紀用,宜各顯寵。

    ”收複東萊諸縣後張遼引軍還邺城,親自出迎張遼,更與遼共載一車,封遼為蕩寇将軍,其見任如此。

     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張遼複又别擊荊州,平定江夏諸縣,率軍還屯臨颍,封都亭侯。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其後從征袁尚于柳城前,張遼谏曰:“許都是天子的所在地,乃四方之會。

    今公遠征塞北,若劉表遣劉備襲許,據之以号令四方,公之勢去矣。

    ”曹操策判定劉表必不能任用劉備,遂繼續出征。

     行軍中途與敵軍相遇。

    張遼壯氣奮發,勸曹操即時赴戰,曹操壯其行為,親自把所持的麾旗授予張遼。

    遼遂引軍突擊,大破敵兵,親斬單于蹋頓于陣前。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那時候荊州尚未安定,曹操命張遼屯軍于長社。

    軍隊臨出發之際,軍中忽有謀反者起事騷動,半夜驚亂起火,全軍盡受其擾。

    此時張遼顧謂左右道:“不可驚動。

    這一定不會是全營盡反,必然是引起叛變之人,想藉此惑亂他人而已。

    于是傳令軍中,隻要不是反亂者安坐勿動。

    而張遼則帶領親兵數十人,守立于陣中。

    不久情況穩定下來,軍中随即擒獲首謀者,并将其殺除,動亂亦告平定。

     赤壁之戰時曹操徙趙俨為都督護軍,護于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軍。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盧江人陳蘭、梅成占據氐等六縣作叛,曹操于是遣于禁、臧霸等讨伐梅成,又命張遼督領張郃、牛蓋等讨伐梅蘭。

    當時梅成詐降于禁,于禁引軍便還。

    不料梅成趁機會帶其軍衆往投陳蘭,二人轉入灊山自守。

    灊山中有天柱山,高峻約有二十馀裡,道路險狹,陳蘭等衆避于其上,山下進軍難通。

    張遼意欲登山進兵,諸将皆說:“此山道路險惡,我軍兵少,很難可以深入用兵。

    ”張遼卻說:“這正是所謂“一與一,勇者得前耳”(隻有勇者可以前進)。

    ”于是進至山下安營,起兵上山攻擊,終于斬下陳蘭、梅成首級,盡虜其衆。

    曹操論諸将功勞,說:“登天山,履峻險,以取蘭、成,蕩寇(蕩寇将軍張遼)功也。

    ”于是增其邑,假節。

     當曹操征孫權無功而還時,任命張遼與樂進、李典等部領七千馀人馬屯守于合肥。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與臧霸同為征濡須口的前鋒,攻破孫權江西營,獲孫權都督公孫陽。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孫權大将呂蒙奇襲攻下盧江的皖城,張遼在增援途中得知皖城失守,無奈被迫退軍。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往征張魯,先教護軍薛悌,付其一書署名急函往合肥予張遼,上有字樣雲“賊至乃發”(賊軍來到便拆信閱之)。

    不久東吳孫權率領十萬大軍進圍合肥,合肥諸守将乃共同拆信視曹操所教,信中言道:“若孫權軍來到,張、李将軍出戰;樂将軍守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