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文武雙全,國士之風-------魏之張遼

首頁
    性别:男 字号:文遠 籍貫:并州雁門馬邑(今山西朔縣) 生卒年:漢靈帝建甯二年(公元169年)至魏文帝黃初三年(公元222年) 官至:前将軍晉陽侯谥曰剛 家族資料:兄,張汛子,張虎孫,張統簡明曆史傳記: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人,三國時曹魏名将。

    先後從屬丁原、董卓、呂布,及至呂布敗後,才歸于曹操。

    從曹操以後,遼随軍征讨,多有戰功,與關羽解白馬之圍,圍降昌豨于東海,攻袁尚于邺城,斬烏丸單于蹋頓于柳城,又讨平梅成、陳蘭争賊寇。

    赤壁戰後,曹操征孫權不下,獨任張遼引李典、樂進等守合肥,以禦孫權。

    後孫權果引軍入寇,張遼率隊迎擊,僅以八百之衆破敵軍十萬,威震敵國,名揚天下,被曹操拜為征東将軍。

    曹丕踐祚,仍令張遼守禦孫權。

    黃初二年,張遼屯雍丘,卻在此得病。

    但遼不負衆望,以抱病之軀擊退吳将呂範。

    黃初三年,張遼病笃,逝于江都,谥曰剛侯,享年五十三歲。

     簡明演義傳記: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人,三國時曹魏名将。

    面如紫玉,目若朗星。

    先為呂布部将,曾多番令曹軍陷于苦戰,其武勇連關羽亦甚稱道。

    後呂布喪于白門樓,曹操經劉備、關羽勸說,待遼以上禮,張遼遂降為曹家将。

    從曹操以後,遼随軍征讨,多有戰功,曹操亦益待之如親信;又從勸關羽降于曹操。

    赤壁戰中,張遼親載曹操脫難,并射傷東吳名将黃蓋。

    赤壁戰後,曹操獨任張遼引李典、樂進等守合肥,以禦孫權。

    後孫權果引軍入寇,張遼智激李典後三人一同出戰,自率二千餘騎打敗敵軍十萬,威震逍遙津,名揚天下。

    後來張遼于黃初五年随曹丕征江東,為吳将丁奉以箭射其腰,回營後不治身亡,曹丕厚葬之。

     張遼的曆史評價: 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将,五子為先。

    《三國志魏書十七張樂于張徐傳》太祖表漢帝,稱進及于禁、張遼曰:“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

    又遣别征,統禦師旅,撫衆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

    論功紀用,宜各顯寵。

    ”《三國志樂進傳》(魏文)帝歎息顧左右曰:“此亦古之召虎也。

    ”《三國志張遼傳》(孫權)敕諸将:“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三國志張遼傳》大事年表: 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人也。

    本是聶壹(西漢武帝時商人,曾發動“馬邑之謀”,向匈奴進行誘敵戰,可惜失敗告終)之後人,為了避乖辟怨,遂改張姓。

    張遼少年時便已舉郡吏。

    漢季之期,并州刺史丁原以張遼武力過人,召其為從事,命遼帶兵往赴京都。

    何進又遣張遼往河北募兵,共得千馀人。

    遼募兵尚未還,而京中何進已因剿宦失敗而死,因此張遼所領兵盡歸董卓所有。

    董卓死時,張遼統兵歸屬于呂布,遷任騎都尉(相當于騎兵隊長,地位略低于将軍)。

     後來,呂布為李傕所擊敗,張遼跟從呂布往東奔至兖州,為曹操所敗後至徐州。

     東漢獻帝建安二年(公元197年)領魯相,時年二十八歲。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呂布遣張遼與高順等攻破劉備,但其後曹操破呂布于下邳,張遼部領呂布軍馀衆歸降,被拜為中郎将,賜爵關内侯。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命張遼與關羽同為解白馬圍的前鋒,擊破袁紹軍。

    數有戰功,累遷裨将軍。

    及曹操擊敗袁紹時,别遣張遼鎮治魯國諸縣。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張遼與夏侯淵同圍昌豨于東海,曆經數月,糧秣将盡,衆人商議先引軍而還,但張遼卻向夏侯淵說:“數日以來,遼每次行于重圍外時,昌豨都會特别看著我。

    而且其軍所發矢石越來越稀少,此必是昌豨心内猶豫不定,所以才不求力戰。

    遼希望能挑試一下他,并與之洽談,倘若可以成功誘使昌豨下山,不是很好嗎?”于是命人向昌豨說:“曹公有命,使遼為其傳達。

    ”昌豨果然下山與張遼對話。

    張遼便說:“曹公神武,正欲以德政懷兼四方之衆,所以先依附曹公者皆能受大賞”。

    于是昌豨便答應投降。

    張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