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字德祖,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人,出生于公元一七五年,死于公元二一九年,卒時方四十四歲。
楊氏家世為漢名門,祖先楊喜,漢高祖時有功,封赤泉侯。
曾祖楊震、高祖楊秉、祖楊賜、父楊彪四世曆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位,與東漢末年的袁氏世家并駕齊驅,聲名顯赫。
《後漢書》說:“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業相繼,與袁氏俱為東京名族雲”。
而楊氏一門家學亦頗淵源,《後漢書》記載楊震父寶,“習《歐陽尚書》。
哀、平之世,隐居教授”,而楊震“少好學,受《歐陽尚書》于太常桓郁,明經博覽,無不窮究。
諸儒為之語曰:“關西孔子楊伯起。
”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禮命數十年……”,震子楊秉“秉字叔節,少傳父業,兼明《京氏易》,博通書傳,常隐居教授……桓帝即位,以明《尚書》征入勸講……”,秉子楊賜“……少傳家學,笃志博聞。
常退居隐約,教授門徒,……建甯初,靈帝當受學,诏太傅、三公選通《尚書》桓君章句宿有重名者,三公舉賜,乃侍講于華光殿中……”,賜子楊彪“……少傳家學。
……熹平中,以博習舊聞,公車征拜議郎……”,是以楊氏一門,于東漢末年中的才學聲名,幾與孔氏世家并駕,而官爵顯赫猶有過之。
楊修因為家學淵源而人又聰慧,所以當時頗有令名。
(注:時常見有人将《世說新語》中“楊修九歲,甚聰慧。
孔君平詣其父,不在。
楊修時為君平設。
有果楊梅,君平以示修:此實君家果。
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也。
”一則中的楊修誤為此楊修,實則非也,《啟顔錄》之記載明言此楊修為“晉楊修”,而孔君平也是晉人,事頗明,是以兩個楊修非是一人),建安中舉孝廉,除郎中,又任丞相府主簿。
《三國志》雲“是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内,事皆稱意”,後來于建安二十四年秋被曹操處死(楊修墓現在華山腳下的河灣村附近,今僅存墓碑一通,立于村西南魏長城遺址上),楊修死後約三個月曹操亦亡故。
按照《三國演義》小說的說法,楊修死是因為“恃才放曠”,又遭曹操忌才,所以在征漢中的時候為曹操借口“雞肋”一事被殺。
其實不然,曆史上的楊修并沒有死于漢中,而且楊修的死更多的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并不是僅僅因為他所擁有的才華。
首先,我們來說說楊修死于何處以及曹操有沒有在漢中因為“雞肋”一事而殺他的問題。
所謂“雞肋”一事的确有,事見于《三國志》和《後漢書》《楊震傳》中的楊彪、楊修附錄,意同而言詞稍異,《後漢書》中的全文如下:“修字德祖,好學,有俊才,為丞相曹操主簿,用事曹氏。
及操自平漢中,欲因讨劉備而不得進,欲守之又難為功,護軍不知進止何依。
操于是出教,唯曰:“雞肋”而已。
外曹莫能曉,修獨曰:“夫雞肋,食之則無所得,棄之則如可惜,公歸計決矣。
”乃令外白稍嚴,操于此回師。
修之幾決,多有此類。
修又嘗出行,籌操有問外事,乃逆為答記,敕守舍兒:“若有令出,依次通之。
”既而果然。
如是者三,操怪其速,使廉之,知狀,于此忌修。
且以袁術之甥,慮為後患,遂因事殺之。
修所著賦、頌、碑、贊、詩、哀辭、表、記、書凡十五篇”,文中并沒有說曹操因為“雞肋”一事而殺楊修,尤其是後面有“修之幾決,多有此類”一句,說明這件事隻是舉個例而已,說楊修的死,也隻說“因事殺之”,則這個事可以很多“事”,不見得就是“雞肋”一事。
又按《三國志》《曹植傳》中裴注雲:“至二十四年秋,公以修前後漏洩言教,交關諸侯,乃收殺之。
……修死後百餘日而太祖薨”,則明确地說楊修是死于建安二十四年秋,再查《三國志》《武帝紀》得知曹操于建安二十四年的活動如下:“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斬音。
夏侯淵與劉備戰於陽平,為備所殺。
三月,王自長安出斜谷,軍遮要以臨漢中,遂至陽平。
備因險拒守。
夏五月,引軍還長安。
秋七月,以夫人卞氏為王後。
遣于禁助曹仁擊關羽。
八月,漢水溢,灌禁軍,軍沒,羽獲禁,遂圍仁。
使徐晃救之。
九月,相國锺繇坐西曹掾魏諷反免。
冬十月,軍還洛陽。
孫權遣使上書,以讨關羽自效。
王自洛陽南征羽,未至,晃攻羽,破之,羽走,仁圍解。
王軍摩陂。
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陽。
權擊斬羽,傳其首。
庚子,王崩于洛陽,年六十六”,按此處記載,曹操在三月進軍漢中,“夏五月”已經回長安,八、九月間自洛陽南下救曹仁至摩陂時關羽已破,于是在冬十月回軍洛陽,此後未再複至漢中。
楊修既然是死于二十四年秋,而他死後百餘日而曹操亡故,按曹操死于二十五年正月庚子日,因此楊修應該大約死于曹操救曹仁期間的二十四年九月中,不超過“冬十月”。
所以楊修不當是為坐“雞肋”一事而死于漢中。
又因為在楊修死後,曹操曾經給楊彪寫過一封信表示哀悼:“操自與足下同海内大義,足下不遺,以賢子見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