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字仲謀)無疑是一個福将,當然不是《說嶽》中牛臯一流,為示區别,同時也符合他"吳主"、"吳侯"的身份,我們不如說他"福帥"吧。
他的基業為了不起的父兄所創,年僅十九,幾乎已有了"守成之主"的氣象,有老謀深算的張昭和風流倜傥的周瑜為之輔佐,有程普、黃蓋等不惜"馬革裹屍"的老将為之戮力。
最能見出孫權福大命大之處在于,每逢危急之時,他身邊總能及時有一位天賜良将命世,為他排憂纾難,使他轉危為安。
曹操八十萬大軍屯集赤壁,欲與孫權"會獵于吳",當是時,黑雲壓城,甲光映日,也許是三國時代最具文士風流的儒将周瑜,如神龍翩然現身,遂演出一場"談笑間強虜(樯橹)灰飛煙滅"的"三國周郎赤壁";荊州被劉備借而不還,關羽威風八面,又公然辱罵孫權派去求親的使者,孫權怒火攻心,苦無良策,蓦見"次及公瑾"的呂蒙應命而出,以羸弱之病軀作最後一擊,從而一舉奪回荊州;劉備替關羽報仇,盡起蜀國軍隊,彌山遍野,旌旗蔽空,向吳國殺奔而來。
孫權正因周瑜、呂蒙相繼辭世而感歎命薄,又一神奇小子陸遜劃然而起,一戰而将劉備連營七十裡的軍隊盡付丙丁。
三國時三大戰役:袁曹官渡之戰、魏吳赤壁之戰和吳蜀彜陵之戰,孫權參加其二,借助兩把神奇的烈火,而竟能凱歌雙奏。
妙的是,孫權幾乎無須親臨前線,他隻消在後方稍加調度,落實些糧草和後續部隊,就能盡收煌煌戰果,這一份福氣,實在夠令人羨慕的,也難怪他出生時即"方頤大口,目有精光",活脫脫一個"碧眼兒",充滿貴人之象。
孫權平生除受到關羽極度輕慢外,還曾遭受張遼的藐視。
區别是,關羽的輕慢與孫權的性命無關(倒使關羽自己因此種下禍根),來自張遼的藐視則幾乎要了孫仲謀的命。
那也是孫權難得的一次"禦駕親征",在合肥。
那一天,張遼大概"吃錯藥了",他召集了一支八百人的敢死隊,向着數倍乃至數十倍于自己的東吳人驟然發難。
八百人個個披甲持戟,如餓虎下山,撲向東吳羊兵。
當張遼提坦巨神般的身姿率先沖破吳軍陣勢時,東吳人突然膽寒了,他們護衛着孫權,逃向邊上那座由墳堆構成的小丘,再挺出一長列長矛,擺出一種類似古羅馬軍團的烏龜陣,将孫權鐵桶也似護在垓心。
"孫權,你懦夫!"張遼咒罵道:"我就是魏将張遼,你敢下來與我一對一決戰嗎?"孫權當然不敢,但他也許回了一句嘴(身為三軍主帥,被對方咒罵而不出口反擊,情面上說不過去),"懦夫還敢羅唣!"血脈贲張的張遼得勢不饒人,再次發難,急沖而上。
最先抵擋的東吳兵成了最早的犧牲品,二十米,十米,五米,張遼割草機般的鐵戟清除着眼前的障礙,直到剩下對孫權的最後一躍……
命不該死的孫權再次得救了。
他忠勇的部下不惜用人肉方式阻擋張遼的瘋狂,貼身護衛紛紛發出臨終前的慘叫,愛将甘甯身負重傷,淩統一枝長槍又死命抵住了張遼,就在距孫權胸口不過三寸之地。
──由于孫權視張遼如瘟神,緻使整個吳國一度都談張遼而色變。
後來張遼病重,魏文帝曹丕仍堅持讓張遼出征。
孫權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告誡衆位将士道:"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
"不必嘲笑孫權的懦弱,怪隻怪那一刻的張遼太過瘋狂。
因為,孫權按說不該如此驚慌失措,他早年射獵時,曾遭遇過理論上比這更可怕的場景:一頭吊睛白額大蟲突然直撲上來,兩隻前爪堪堪已搭上馬鞍,好個孫郎,竟擲出雙戟,分别擊中猛虎的前爪。
幾乎在獸王剛剛淪為殘疾的同時,又一枝箭激射而出,貫通它的腦門……
"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好養俠士"的孫權,天生就具備帝王的威嚴和駕馭群臣的能力,而他偉大的兄長孫策,也從來沒忘記提醒他這一點。
孫策也許早就知道,自己好勇鬥狠,孤身犯險的氣質,注定會命不久長,所以帶兵出征時常常将這位阿弟帶在身邊,讓他"參同計謀"。
更有意思的是,每逢酒宴,群僚畢集之時,孫策還會私下裡對孫權說:"兄弟,你得打點精神,在座諸君,日後都是你的大将。
"那一雙極有魅力的碧眼,一眨一眨,眼瞳裡倒映出的虹彩,幻化為三千裡東吳形勝。
雖然如此,當兄長猝然殒命的時候,哀恸過度的孫權,一時間仍然生出放棄之念。
他神情憔悴,悲哀無度,完全忘記了眼下的當務之急。
威嚴的張昭出現在門外,"孫将軍,這是哭的時候嗎?你英勇的兄長難道希望你像個匹夫那樣哭個沒完,把軍國大事完全撂在一邊嗎?你看看外面,天下鼎沸,群盜滿山,正等着将軍重振雄威,收拾山河。
請将軍快快更衣,檢閱你的部下,整頓你的郡國。
"說完,張昭立在門口,直到孫權一身戎裝重新出現,才露出滿意的笑容。
張昭親自将孫權恭敬地扶上戰馬。
孫權上馬了,這以後,他再也沒有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