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兩張臭嘴

首頁
    每個時代都有一些口才突出的人,當然也就派生出名嘴、臭嘴之别。

    名嘴臭嘴的标準很難定,比如今天,一些電視節目主持人常會擺出一副天下名嘴的氣派,撇開其中個别翹楚,老百姓都知道,大多數混迹其中的家夥,其唾液中的才學,實在值得重新測試一下。

    電影《巴頓将軍》裡有一位美國将軍,身陷敵手,德國人要他投降,他回答"我操你娘"。

    巴頓聽說後,一邊麾動部下馳援,一邊說了句有意思的台詞:"快,去搶救有口才的人。

    ""我操你娘"算不算有口才呢?在那個場合,那種關頭,我同意巴頓的意見,這四個字實在才氣汪洋。

     三國時代名嘴頗多,如以橋玄、何颙、許子将為代表的人物品評家,他們名頭锃亮,每到一地,辄令尋常士大夫紛紛"改節飾行"。

    《三國演義》中有位骁勇的武士太史慈,史書上記載,他之所以不被人接納,乃是有人擔心許子将知道後要笑話,可見這撥名嘴的厲害。

    然而,正所謂"天下無道,處士橫議",在這些名嘴之外,我們也會不時聽到另一些意氣驕橫、怪誕絕倫的議論。

    盛世綸音不得與聞之時,獨多亂世頹論,本來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這樣,為了解三國時代特有的風習,我們便不得不提到其中兩張著名臭嘴:孔融與祢衡。

     先說孔融。

     在西漢董仲舒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基本國策之後,孔融便有着中國最大的來頭,他竟然是大聖先師孔夫子的二十世孫。

    孔融四歲讓梨的故事,舊時幾乎所有蒙學讀物都有記載,可說家喻戶曉。

    對自己非比尋常的出生來曆,孔融顯然也知之甚詳,少年時就曾巧加利用,借此成功地打入上流社交圈。

    當時有個南陽尹李膺,喜歡在家裡擺名人沙龍,對來客要求極苛,曾特意關照守門人,"非世賢及通家子孫,"一概不見。

    孔融前去求見了,亮出的正是"李君通家子孫"的招牌。

    李大人揉了半天眼也沒看出眼前這個後生小子,祖上曾與自己有甚瓜葛。

    "大人差矣,"孔融嘿嘿一笑,"先君孔子與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義而相師友,則融與君累世通家也。

    "他指的乃是司馬遷《史記》中記載的孔子造訪老子(李耳)一事,那真可算"累世通家"了。

    不僅李膺,在座衆位顯客無一不被他的捷才震倒,隻除了一位倒黴蛋。

    他因為晚到,沒有親耳聽到孔融迅捷無比的應對,經由别人轉述,效果不免打了折扣,于是便說了句不太友好的話:"小時聰明,大未必佳,這種人我見得多了。

    "想想前些年的少年大學生,我們覺得這位仁兄的酸論,未見得全無道理。

    沒承想孔融立刻沖他頂上一句:"看得出來,先生小時候,一定聰明無比。

    "在十九世紀的法國,一個外省青年想要在巴黎成名,最佳捷徑便是得到某位沙龍女主人的青睐,以便盡情展現自己的社交才華。

    在公元二世紀的中國,這一招好像也管用,至少孔融的名聲,就離不開這些賓客的叫好、捧場。

    他的嘴有着強烈的宣洩欲望,自然會對旁人耳朵有着額外的需求。

    孔融不是一個喜歡自言自語的人,通常在座的賓客越多,他的舌根越為迅捷靈動,唾沫也越為上下翻飛。

     口才其實也是一個廣闊的領域,它可以被細分為很多種。

    拿孔融來說,他也是有其長有其短的,比如在今天,你若想和孔融在電視上展開辯論,沒戲,看他不刻薄得你體無完膚。

    你得和他展開筆戰,而且别在小報上,别通過無法容納精密邏輯的千字文,你得堂堂正正地用符合學術規範的論文與他較勁,這下孔融完了。

    他舌根上的智慧就像一個100米跑選手,堅持不了多久。

    再舉個稍嫌不倫的例子,他有點像可敬的日本棋士藤澤秀行,"五十步天下無雙,"要和他過招你得堅持五十步以上。

    藤澤老先生當然五十步後仍然功力非凡,孔融就不行了,他的思維一旦拉長,立刻就像拆散的毛線,頭緒紛亂起來。

     結論是:這樣的口才雖然無助于義理的研讨、學術的深化,用來混淆視聽,颠倒輿論,制造喝采,卻比什麼嘴都厲害。

     孔融還很有膽氣,不,聯系他一生,他的膽氣隻怕是太大了點。

    小時候他就成功地救過一個逃犯,以至自己和兄長一起進了大獄。

    那位逃犯張儉本是孔融哥哥的朋友,前來求救時碰巧哥哥外出,隻有孔融一個小鬼當家。

    張儉雖然起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