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曹操魔方之二、呵笑疆場

首頁
    我發現,不管記述者對曹操持何種立場,他們都無法回避一個表情:曹操在笑,曹操始終在笑。

     聯想到中國古代史官通常并不特别留意傳主的表情,在那些常常被精簡到極處的文字中,我們總是很少看到生動鮮活的面孔,人們在記載曹操時不約而同地強調他的笑,便大值得深究了。

     記得幼時看曲波先生《林海雪原》,知道威虎山上"八大金剛"有一個共同的體會:"不怕座山雕哭,就怕座山雕笑。

    "理由是座山雕的笑,意思淺顯,匹似殺人席上的"擲杯為号",它隻表達一個信号:我要殺人了。

    相形之下,曹操的笑則要詭谲得多,豐富得多,其含義常常是不可忖度的。

    稍舉數例: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是三國時代針對曹操最著名的一句評語,同時也不可思議地成為曹操事實上的蓋棺論定之詞。

    這句評語對曹操的負面影響也是無比深重的,它成了一根不可擺脫的恥辱柱,從此如影随形地追逐曹操一生,死後又如冤大頭似地在曹操墳茔上缭繞不去。

    蹊跷的是,這句評語其實是曹操自找的,為了從那個著名人物評論家許子将口中讨得這句判詞,當時曹操肯定使用了某種迹近無賴的脅迫手段。

    敏捷的史官記錄下了曹操初聞這十個字時的表情:"大笑。

    "──這一笑詭不可言,何況笑面人當時最多年方弱冠。

     據《魏書》記載:曹操當年與袁紹一起在大将軍何進府中時,為了對抗以"十常侍"為代表的宦官集團,何進決定借助外力,招董卓入京。

    曹操預見到其事不妥,堅決反對:"閹豎之官,古今皆有,欲治其罪,應當先誅元惡,交付一個獄吏就行了,何必大動幹戈地調軍隊入城呢?若想把宦官不問首惡協從,一鍋端掉,事情必然會洩露,我料其必敗。

    "----曹操說這話時可是性命交關,再加位卑職淺,常理似乎非急切誠懇之表情莫辦。

    奇怪的是,曹操當時竟仍然呵呵笑着。

    微笑還是嘲笑?從容的笑還是勉強的笑?坐山觀虎鬥的冷笑還是迦葉拈花似的超然之笑? 曹操飽受祢衡的侮辱,當然尋思着報複,為此決定讓祢衡充當宮中的鼓吏。

    我們已經知道,祢衡對自己的弄臣地位竟仿佛懵然無覺,換衣服前幹脆先在大堂裡脫得一絲不挂。

    曹操又一次笑了。

    這一次笑我們總算聽懂了,它的含義最接近自嘲,為自己辱人不成反取其辱,尋求一個明智的台階。

     袁紹覓得一塊充滿危險象征的玉印,有次在和曹操同席的時候,他偷偷撞了下曹操肘部,裝出非常體己的樣子,向曹操出示了這塊寶貝。

    據說,曹操對袁紹正式生出厭惡之心,即始于對這塊玉印的一瞥之中。

    但當時袁紹眼中的曹操,依舊是一副呵呵的笑容。

    ──這一次笑與其說有幾分座山雕的樣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