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二)十個第一(上)

首頁
    一部《三國演義》教了很多人,也害了很多人,因為很多人偏偏不把它當小說讀,而是當曆史讀。

    KOEI(日本光榮公司)的《三國志》系列,雖然标榜為“志”,其實基本還是以演義為藍本,這從人物參數上面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來。

    日本另一家名為“龍”的遊戲公司曾經做過一款《三國正史》,那才是真正還曆史以本來面目——可惜曆史和曆史遊戲完全是兩碼事,一闆一眼照正史來,讀《三國志》就行了,玩什麼遊戲啊?所以那款東東的遊戲性實在是一級……一級的次。

     還是讓我們在遊戲外,利用文字來還曆史一個本來面目吧。

    三國遊戲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沒有日本戰國遊戲有勁,因為可選擇的英雄人物實在太少,大多是一些數值平均的普通人。

    我每回玩《三國志》,隻打通一遍曹操,就開始扮演新造君主——七、八代還好一點,起碼可扮演一些非君主的英雄人物了。

    其實,漢末三國,但凡割據一方的家夥,多少都有點真本事,并非除了孫、曹、劉都是傻蛋,而孫、曹尤其是劉,也并非是一塵不染的正人君子。

    看官若是不信,請往下看—— 漢末三國第一大狠人是劉備。

    有出蘇州評中華三國聯盟之曆史與遊戲漢末三國第一個大陰謀家、大軍閥,要推劉焉,若說亂世一半是他造成的,也不為過。

    劉焉原為幽州刺史,看到亂相漸萌,就想到了篡權(他是宗室,有資格),連續做了三件别人不敢做的事情。

    第一件,他上書請求改州刺史為州牧。

    刺史是什麼東西?不過中央監察官員,秩六百石,而當時一個太守就秩兩千石。

    州牧是什麼東西?地方行政、财政、軍事全部一把抓,比現在的省長權力還大,除了由朝廷任命不世襲外,就等同于割據一方的諸侯王,而且秩萬石或比公。

    按照後世的排法,就是一下子由從六品跳到了正一品!這不是開割據動亂之先嗎?劉焉做的第二件事,是找個看風水的給他算命,那個騙子說益州分野有天子氣(是說後來的劉備吧),他立碼賄賂宦官,請求改官益州。

    第三件事,是到了益州以後,他派張魯等人北上攻殺漢中太守,然後就讓張魯呆在漢中。

    張魯什麼東西?那是邪教五鬥米道的主教,那個道的性質和張角的太平道沒什麼兩樣。

    張魯一在漢中施行他的道法,成立獨立王國,劉焉就有詞了,說“米賊攔路”,從此不向朝廷進貢,而且天高皇帝遠,他公然在成都用起天子儀仗來。

    真是個大野心家,除了沒稱帝号,他才是當時第一個僭位的大奸雄!而且劉焉不光有野心,也真的有本事,把四川整治得沃野千裡,各方士人來歸,真是亂世中一方淨土。

    可惜他的兒子多被朝廷宰了,唯獨留下一個劉璋,又是軟心腸、老好人,被陰狠無二的劉備奪了基業。

    劉焉父子手下的名臣,在劉備入川時候殉死的就不算了,光看劉備重用了哪些人,就知道人材有多多了——法正、李嚴、黃權、劉巴、彭羕、吳懿、張翼、張嶷、嚴顔…… 可惜劉焉起步早,死得早,否則别說劉備,就是曹操也未必不敢正眼看他的益州! 漢末三國唯一一個白手起家的,不是劉備是劉表。

    劉表是當時的大名士,“八俊”之一。

    時逢荊州大亂,袁術屯魯陽、蘇代領長沙、貝羽為華容長,各地宗帥群起割據。

    孫堅北上,先借口軍士鬧事,砍了刺史王睿(不是晉朝的王濬,濬是浚的異體字)。

    在這種局面下,劉表臨危受命,單騎進了宜城,然後聽了名士蒯越的建議,請五十五名宗帥來吃飯,一口氣砍下五十五顆人頭,荊襄悉平。

    這種膽魄和見識,真是百代少有!然後劉景升南撫夷越,東拒孫氏,北和袁曹,當起了他的土皇帝。

    為什麼大家一看三國,荊州的人才那麼多呢?很大一個原因,因為劉表會治理,路不拾遺,而且他本身是文化人,注重學術氣息,所以連諸葛亮的叔叔諸葛玄都跑了去南陽躬耕。

    劉表手下人材濟濟,蒯越、蒯良、蔡瑁、張允,都是高才名将。

    誰說蔡張是垃圾?如果是垃圾,為什麼周瑜着急要除了他們。

    劉表唯一的失策,就是文人氣太甚,重感情,把個發小兒黃祖擺在江夏要沖上,黃祖一介老兵,要勇無勇,要智無智。

    劉表沒有野心,也不想取天下,隻想家族地方安康,所以錯失了官渡大戰的好時機,沒能北伐,否則夠曹操喝一壺的。

    劉表到了老年,更是因為兩個兒子的家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