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取下江陵,就想着遠征四川——他肯定要趁機拿劉備當炮灰。
可惜,才剛準備階段,就年紀輕輕的病死了。
他究竟真的有能力取下四川呢?還是好高骛遠,會引發災難性的後果呢?也就成了一個永遠沒有答案的謎。
周瑜一死,魯肅終于得以完成自己的心願,把荊州借給了劉備。
從此,開始了孫劉聯盟的真正蜜月期。
孫權側翼無憂,放心地北取合肥,屢敗屢往,因為這是唯一的突破點。
在南方,步骘進入交州,和中原割裂了十數年的嶺南地區,正式歸并入孫吳的版圖。
而劉備,才不急着和樊城的曹仁硬拚哪,卻把目光瞄準了西方……
孫權雖然接下了老哥的龐大遺産,可是他實在中華三國聯盟之三國志黃巾風雲赤壁之戰的第三年,也就是周瑜去世的當年,曹操在邺城造銅雀台,大賞文武百官,并且下《讓縣自明本志令》。
這篇文章,可謂是一代英雄曹操真實的心理寫照。
曹操寫道,他年輕的時候,不過想出力為朝廷征讨外族,獲個征西将軍的名号,封個侯爵,然後功成身退,和夏侯兄弟們回老家“春夏讀書,秋冬狩獵”,隻因為綱紀失統,諸侯紛擾,才起兵打出一片天下。
現在貴為丞相,到處謠傳他要篡位,因此有人勸他交出權力,但是他不能夠,天下未定,“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這篇文章說明了兩個道理:一,從來英雄都是有自己成長的道路的,沒有人天生帝王相,從小就有超強的權力欲;二,亂世中做權臣要比做忠臣,對自己和國家都有好處。
從來沒有人象曹操這樣敢說真話,所以他是真英雄!
孫、曹、劉三家都把目标瞄準了西方的益州。
東吳若得益州,則足以和北方相抗衡,并且不再怕劉備這個枭雄盟友反複;劉備若得益州,則多了和東吳讨價還價的籌碼;曹操若得益州,高屋建瓴,沿江東下,可以再圖荊揚。
周瑜還未出師身先死以後,第二個有動作的是就曹操。
曹操首先要打的,是漢中張魯,取下漢中,就等于打開了通往西川的道路。
張魯本來是五鬥米道的教主,當年受劉焉的指使襲取漢中,就把他的道法在當地試行起來。
他自稱“師君”,手下教徒稱“鬼卒”,高級教徒稱“祭酒”。
到處建設義舍,内放米肉,讓過路人自己取用。
犯法的原諒三次,然後才處刑。
這樣寬容的政策,使得百姓人人擁戴。
劉焉死了以後,劉璋因為張魯不聽命令,把他留在西川的家屬都宰掉了(劉璋是暗,可是未必暗弱,殺起沒有還手能力的人來,絲毫也不手軟),于是張魯就幹脆脫離成都的領導獨立。
朝廷奈何他不得,封他做鎮民中郎将,領漢甯太守。
曹操整合大兵向西,還沒有走到潼關,突然聽說關中諸将造反了。
原來關中韓遂、馬超、程銀、侯選等人,聽說曹操發兵上隴,以為是來襲擊自己的,所以先下手為強。
曹操心說:好吧,那就先解決關西問題。
馬超等人屯紮在潼關,所部騎兵,多持長矛,威武雄壯,曹兵看了都有懼色。
曹操笑了,說關西長槍騎兵厲害是厲害,可是我鬥智不鬥力,讓他們空有一身武藝,無法發揮。
關中諸将紛紛前來會合,一共十支部隊。
可是敵人増兵,曹操不但不害怕,反而面有喜色。
戰後他解釋說:“關中地域遼闊,各反賊如果分兵拒險,沒有一兩年拿不下來。
天幸他們聚攏在一處,各自誰都不服誰,沒有統一指揮,我一舉蕩平,就要簡單多了。
”
演義中提到一樁轶事,說曹操強渡渭水,每每被馬超的騎兵沖擊,無法立起營寨,多虧一位老人教曹軍以沙築牆,再潑上水,一夜水都結冰,遂起沙城一座。
這個故事,來源于當時的重要史料《曹瞞傳》,可是裴松之分析說:“曹操渡渭水是在當年閏八月,關西再冷,怎麼可能閏八月就結冰呢?”
曹操知道韓遂和馬超的老爹馬騰素來不合,就用反間計使他倆自疑,然後出動弱兵誘敵決戰,打了大半天,突然命令精銳虎豹騎沖鋒,一下子把關西兵打得大敗虧輸。
當陣斬殺成宜、李堪等,馬超、韓遂跑了涼州,楊秋逃去安定,程銀、侯選往漢中去投張魯。
紛亂已久的關中地區,終于基本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