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八)聯盟破裂

首頁
    就在曹操得意洋洋進入漢中的當口,劉備正準備和孫權火并。

    前此孫權裝模作樣把荊州借給劉備(荊州是劉表的,劉表死了是劉琦的,劉琦死了愛給誰給誰,關孫權什麼事?),劉備因為勢力小弱,隻好認了。

    暫且不管這是不是不平等條約,可是認同了就該遵守,偏偏劉備不想遵守。

    孫權來索還荊州,劉備總是以“等我得了益州,有了立錐之地,再還好了”作搪塞。

    這回劉備真的得了益州,孫權當然來要,劉備也表态願意先還一半,可是鎮守荊州的關羽偏偏不給。

     關羽不過地方鎮守将領,又不是荊州王,劉備都下了命令了,他說不給就不給,這不是很奇怪嗎?劉備如果在背後沒有其它暗示,殺了誰我也不信。

    總之,孫權可真怒了,派呂蒙帶兵動手去搶,關羽也陳兵相向。

    劉備一聽說,立刻親自統軍前來增援關羽——他實際上是不是真的想還荊州,至此也就看得很清楚了吧。

     眼看盟友鬧翻,行将火并,一向主張孫劉聯合的魯肅坐不住了,他寫信給關羽,要求和平談判。

    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單刀會”。

    和小說中不同,單刀會并非體現了關羽的英勇和魯肅的膽怯,相反,會議上魯肅有理有利有節,侃侃而談,關羽隻是以“國家之事,我隻管聽命令”來敷衍。

    最後什麼協議都沒達成,就各自散去。

     這個時候,倒是曹操幫了孫劉聯盟的忙。

    劉備才走到半道,就聽說曹軍進入漢中的消息,急忙認輸,把荊州一分為二,湘水以東還孫權,湘水以西還姓劉。

    于是大家握手言歡,滿天烏雲盡散,各懷鬼胎的聯盟得以繼續。

     曹操終究是老了,漢中之戰,已經讓他耗盡了心力,好不容易僥幸取勝,“既得隴,複望蜀乎”,也就退兵回去中原。

    他隻留曹洪守漢中,派張郃統兵南下三巴。

     三巴是指巴郡、巴東和巴西,幾乎包括整個四川東部。

    守備此處的劉備方将領,是張飛張益德。

    張飛并非小說中描寫的有勇無謀粗魯人,他智勇雙全(還擅長書法),在宕渠大敗曹營一流名将張郃,穩定了西川的民心士氣。

    為了幫助劉備抵禦曹操的進攻,孫權也在此時向合肥進軍,牽制曹操西援的兵力。

    守衛合肥的是張遼,所部不過七千,而孫權足有十萬大軍,大家都以為這仗沒得打,趕緊向邺城求援要緊,可是張遼偏偏不服:“等到曹公派援兵來,咱們早就覆滅了,不如先殺一陣,挫敵銳氣,然後再守城不遲!” 沒有小說中設伏什麼的花樣,張遼不過挑了八百精銳,趁吳軍剛到,陣列未整,突然殺出。

    他披甲執戟,先殺二将,斬數十人,直入敵壘,沖到孫權面前。

    孫權大驚失色,逃到一處高坡上,任張遼百般叫罵,不敢下來。

    張遼從日出殺到中午,幾進幾出,沒人敢攔,吳人膽落。

    士氣既然低迷,戰鬥力也就大打折扣,孫權連打了合肥十多天都拿不下來,隻好撤兵。

    張遼從後追殺,又大破吳軍,幾乎逮到孫權。

    這就是演義中一直被人津津樂道的“張文遠大戰逍遙津”。

     曹操于次年進位魏王,離皇帝隻差一步了,可是他就是不去摘這唾手可得的勝利果實。

    “設天命真在魏,吾其為周文王乎”,是他豁達,反正大權在握,就不求皇帝的虛名了,還是終究當了那麼多年漢臣,有點香火之情,可就誰也說不準了。

    他現在堕入和袁紹當年一樣的繼承權陷阱中,反複權衡,終于還是立了次子曹丕為魏太子(長子曹昂早就在宛城戰死了)。

    曹丕多年當五官中郎将(丞相的副手),有實務經驗,看起來雖然不算聰明,然而很老實肯幹。

    三子曹彰能征慣戰,可是為人粗暴,四子曹植隻會紙上談兵,都不大可靠。

     曹植因為在繼承權的争奪中慘敗,很多人都對他深表同情,可是考察這個家夥的實務能力,其實未必很強。

    他的詩歌文章是很有名的,可是曹丕是“建安七子”的領袖、“建安文化”的開創者,就文學功底來說,也未必比兄弟差。

    曹操選擇曹丕,還是蠻有眼光的。

    并且曹操也狠,怕因為繼承權問題再起風波,幹脆順手把支持曹植的楊修也給宰掉了——曹植的悲劇人生,從此更上一層樓。

     這一年是曹操的立嗣年,也是天下文人的災荒年,中原鬧大瘟疫,“建安七子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