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死了,靠山倒掉的孟達,發現自己身處大群反對者的包圍中。
加上魏國經濟次年再度臨近崩潰邊緣,一度用谷帛替代錢币,一度又再次複興五铢,孟達覺得前途無望,準備再度投歸蜀漢。
趕巧,諸葛亮認為時機成熟,上了著名的《出師表》,并且親到漢中,準備北伐中原。
他和孟達暗通款曲,書信被新任都督荊、豫兩州軍事的司馬懿破獲,司馬懿不待請示皇帝,晝夜兼程,殺到新城。
僅僅一個月,城池就被攻破,可憐的孟達被殺。
就在這個時候,突然間,諸葛亮率領數萬漢軍,兵出祁山。
自從劉備死了以後,曹魏政權就輕率地認為蜀漢已經不足為患,隻要先滅東吳,揮旌可下四川。
所以疏忽了西線的防務,諸葛亮這第一次北伐,攻其不備,一下子把敵人給打懵了。
天水、南安、安定等隴上三郡,吏民反叛,響應諸葛亮。
此時鎮守長安的是公子哥兒夏侯楙,要本事沒本事,要膽子沒膽子,所以漢大将魏延請求将五千精兵出子午谷奇襲長安,配合諸葛亮的進兵,但是被否決了。
諸葛亮講究穩紮穩打,緩緩推進,他假裝從褒斜道進軍取郿城,卻派趙雲、鄧芝率疑兵走箕谷,自己統主力出祁山。
這種遲緩的前進策略,把寶貴時間送給了敵人。
三月,魏明帝曹睿親自移駕長安,派大将軍曹真總統關西兵馬,往箕谷以禦趙雲,同時右将軍張郃往戰諸葛亮。
結果曹真在并非優勢兵力的情況下,戰敗趙雲,張郃也于街亭擊破馬谡率領的蜀漢前軍,堵死了難行的蜀道出口。
蜀軍兩路皆潰,諸葛亮隻好退回漢中。
前此反叛的三郡,不戰自平。
諸葛亮回到成都,殺馬谡以請罪,同時自貶官職三級。
另方面,曹真終于意識到西線防務要加強,就命郝昭守備重要關卡陳倉,以防蜀漢的再次進攻。
這就是著名的的“一出祁山”,它在諸葛亮曆次北伐中,時機最好,敵軍最為薄弱,但可惜還是失敗了。
下半年,吳将周鲂自斷其發,用詐降計引誘魏将曹休進攻,陸遜在石亭大敗魏軍。
這條計策實在玩得漂亮,仗也打得有聲有色,可惜除去殺傷敵人有限的兵馬外,在戰略上幾乎沒有絲毫價值。
吳人擅長舟楫,而不慣平原作戰,又缺少騎兵,所以一渡過長江,踏上北方的領土,就敗多勝少。
誘敵南下作戰吧,螞蟻啃大象,不知道哪年哪月才能把魏的東方軍事實力消耗光。
可歎的是,持續這種沒有意義的戰鬥,就是以後孫權和陸遜、諸葛瑾等人的人生目标了。
聽說曹休大敗,諸葛亮趁機再度北伐,出散關,攻陳倉。
曹真敵情判斷準确,用人得當,加上郝昭真是守城戰的名人,沒讓漢軍占到一點便宜。
就這樣,“二出祁山”也以失敗告終。
曹丕死了,靠山倒掉的孟達,發現自己身處大中華三國聯盟之三國志黃巾風雲演義中所謂的“六出祁山”,其實計算得很不精确。
首先,諸葛亮親統大軍北伐隻有四次,并且除了第一和第三兩次出的祁山以外,第二次出的散關,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出的斜谷。
此外,二、三兩次間,曾經策應進軍,行至建威,其後魏曹真等伐蜀,諸葛亮在成固赤坂屯紮待敵,結果雙方基本沒有接觸——這兩次,都不應該算“諸葛亮的北伐中原”。
現在,就先從那次策應進軍開始談起。
那是攻擊陳倉失敗的次年,諸葛亮派将軍陳式進攻魏的武都、陰平兩郡。
武都郡在漢時就有設置,屬涼州,南伸入渭水平原,陰平則是諸羌故地,總之,都屬于魏隴西防禦線上的突出地帶,易攻難守。
雍州刺史郭淮統兵來救,才待交鋒,諸葛亮親自領兵北進,到達建威,郭淮一看實力對比太過懸殊,就主動撤回,蜀漢遂得二郡。
當年四月,武昌的孫權終于再也按捺不住了,自稱皇帝,改元黃龍。
九月,他遷都建業,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城——六朝古都的風花雪月,就從這時候開始。
蜀漢夠倒楣的,一眨眼,昔日的盟友兼下屬,就變成了平起平坐的純盟友。
一時間輿論嘩然,紛紛要求絕不承認這個東方僞政權,甚至還建議起兵讨伐。
丞相諸葛亮說僞政權反正已經有曹魏了,再多一個也不算多,還是多交朋友,少樹仇敵的好,何況,先主劉備被人家打得慘兮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