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古老的題目了,已經談了幾百年,因此,本文談不上是考證,隻是随意侃侃,以博一笑。
一.關羽是不是用刀
這是幾百年來談的最多的。
估計很多人多能背出來:曆史上的關羽使用的兵器不是刀,自然也就更不會是所謂青龍偃月刀了。
陳壽《三國志》中沒有提到關羽用什麼兵器。
《三國志?關羽傳》中僅有這樣一段記載:“紹遣大将(軍)顔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
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衆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将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通過這個“刺”字,很多人都認為關羽用的兵器屬于矛、戟之類的直刺兵器。
有專家考證出漢代“戟制最盛,矛次之”,在三國時代還沒有出現象青龍偃月刀一樣的長柄大刀。
這種偃月刀出現在唐、宋時期,主要是用來操練,以示威武雄壯,并非實戰使用。
通過專家的釋疑,終于可以将關刀杜撰說确定下來了。
不但如此,綜合專家對各個時期兵器起源和各個時期發展使用的考證,小說中黃忠和魏延的大刀、徐晃的大斧、黃蓋的鐵鞭、武安國的鐵錘、呂布的方天畫戟也全都是虛構出來的。
如此考證,對于還曆史本原是有好處的,也可以讓愛好者了解更多的古兵器知識。
可偏偏近來有些作者标新立異,又試圖在小說中描述的青龍偃月刀的八十二斤的重量上下功夫,居然在考證八十二斤的青龍偃月刀在馬上耍起來需要多大的力氣,想以此來證明青龍偃月刀的杜撰說,結果鬧出了一個大笑話。
有些作者根本就沒有弄明白東漢的重量衡與現代是不同的。
當時的一斤隻相當于今天的222.72克,以此推算,青龍偃月刀也合和現在的36斤。
這些人的方向是好的,但犯了兩個錯誤:一是自身的知識不夠,胡亂猜測;二是就算有了一個結果,無論是對于三國史研究、曆史人物研究、小說藝術研究、小說人物形象研究、作者研究,都沒什麼作用,這種标新立異的做法,既費時而又無功,不如不做。
但這種錯誤還不僅僅發生在一般人身上。
上世紀八十年代,家父參加一次古典文學會議後,帶回來一個真實的笑話:在會議上有專家拿出了自己的論文,主要内容居然是考證出《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是個胖子!二十幾年過去了,但至今筆者還記得家父說出這件事情時的表情。
個中含義,不妨請觀本文者思量思量。
二.青龍偃月刀是如何演變來的
既然上面已經提到關刀是虛構出來的,那它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出現在小說之中的呢?筆者查了查相關資料,但又不是很全。
從《三國志?關羽傳》看,關羽用的是矛或者戟。
在唐、宋時代,這關刀則好象是一把劍(這方面筆者資料較少,恐有遺漏,如哪位網友有詳細資料,請賜教,不勝感謝!)。
唐人郎君胄《壯缪侯廟别友人》一詩中有這樣的句子:“将軍秉天姿,義勇冠今昔。
走馬百戰場,一劍萬人敵。
”宋人黃茂才《武安王贊》曰:“氣蓋世,勇而強。
萬衆中,刺顔良。
”宋無名氏《武成王廟從祀贊》曰:“劍氣淩雲,實曰虎臣。
勇加一國,敵号萬人。
”到了元代,關羽用刀的說法開始在不同的作品中出現。
元人郝經《重建廟記》曰:“躍馬斬将萬衆中,侯印賜金還自封。
橫刀拜書去曹公,千古凜凜國士風。
”之後在元雜劇中,關羽也是用刀。
在公認的《三國演義》成書最重要的參考著作—《三國志平話》中,關羽也是用刀參加“三英戰呂布”的:“第三日,呂布又搦戰,衆諸侯出寨,與品布對陣。
張飛出馬持槍。
張飛與呂布交戰二十合,不分勝敗。
關公忿怒,縱馬輪刀,二将戰呂布。
先主不忍,使雙股劍,三騎戰呂布,大敗走,西北上虎牢關。
”從這些資料分析,關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