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的兵器從矛(戟)至劍,最後在刀上正式定型了。
目前還不清楚青龍偃月刀之說是不是《三國演義》首創,但通過《三國演義》,青龍偃月刀和關羽已經是合二為一,密不可分了。
這個推算有什麼作用呢?大家都知道在《三國演義》的成書年代上曾有過不少的争論,有過四種觀點:宋代乃至之前說;元代中期說;明初說;明代中葉說。
如果以上關于關刀的推算是正确的話,對于協助解決《三國演義》成書年代的争論也許有一定的幫助。
為什麼?請看下一節。
三.關廟裡的青龍偃月刀怎麼來的
前面說到,從現有的資料看,青龍偃月刀之說的出現與最後的定型是經過一段相當長的時間的。
看到這裡,我們或許會産生另外的一個猜想:如果青龍偃月刀之說沒有定型,遭受影響最大的是什麼?《三國演義》?不是,是關帝廟。
衆所周知,關羽死後的幾千年裡,随着廣大人民群衆對關羽這個“千秋忠義”人物的懷念及曆代統治者的政治需要,為關羽立廟成為一種風氣,關帝廟基本上遍布全國。
試想:如果青龍偃月刀之說沒有定型,那關帝廟裡的關羽塑像旁邊就不可能出現青龍偃月刀。
修建關帝廟的工匠們不太可能因為自己的突發奇想而自作主張為關聖人平白無故加上一把刀,而且還要能得到所有關帝廟的響應,讓其遍布全國,成為關羽的專用品。
而要想能得到所有關帝廟的響應,我們不妨三種假設:一是統治者指定,二是民間傳說,三是文學作品。
第一種可能性不存在;第二種可能性很小,中國的民間傳說諸多而淩亂,流傳面不是很廣,又缺乏統一性,不太可能造成如此大的影響力。
第三種文學作品的可能性最大。
從以上的分析看,詩詞、散曲的和元雜劇沒有這麼大的影響力,而且在這些作品中對于關羽使用的兵器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描述,那麼剩下的唯一可能就是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出現。
這部偉大的文學作品隻可能是《三國演義》,也隻有《三國演義》這部文學巨著才能做到這一點。
随着《三國演義》的深入人心,青龍偃月刀才得以定型并為人們所接受,關帝廟裡才會出現青龍偃月刀。
這樣一來就比較好辦了。
可以對全國的關帝廟進行一次普查,并通過地方志及相關的詩文、祭文、祀記來看看那裡的青龍偃月刀大概出現在什麼時間,再根據《三國演義》成名的時間往回倒推做出一個大概的判斷,也許就能得出《三國演義》成書的大概時間了。
同時通過對《三國演義》成書時間的确定,其作者的問題也就比較容易确定了。
(當然,這是一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非常費事費力的事情。
首先确定《三國演義》的成名時間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倒推有很多不準确的因素,但最少在關刀出來以後才有的小說的可能性肯定是不成立的,這樣一來可以減少一些争論。
)
四.為什麼是刀而不是别的兵器
青龍偃月刀既然是虛構的,還會帶來另外的一個聯想:為什麼是青龍偃月刀而不是别的兵器呢?從《三國演義》中可以做出一個大概分析:首先,圍繞這把青龍偃月刀,作者設計了很多精彩情節:刀挑錦袍、單刀赴會、失刀奪刀,這把青龍偃月刀在小說中出現的時間比關羽還要長;第二就象丘振聲先生所言:“在中國古典文藝裡極講究人物手裡的玩意兒。
别看是一刀一槍,它們往往成為人物性格的鮮明标志??????這種人和物的和諧統一的傳統手法,是我國古代優秀作家的藝人們在長期藝術實踐中逐步摸索出來的,今天仍有借鑒的意義。
”(之所以要侃到這個小話題,是怕有一天又有人寫出一篇“關羽為何不用狼牙棒”之類的奇文來,那比論證曹雪芹是胖子還要恐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