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侃侃“面如重棗”

首頁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關羽的外表時是這樣寫的:“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卧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從羅貫中的寫法看,他是有點迫不及待,所謂“相貌堂堂,威風凜凜”這樣的開場白,在《三國演義》也就關羽一個。馬上就會讓我們覺得此人絕對是個正面人物,将來肯定不簡單。不過呢,其它的都好說,但是這個“面如重棗”就有點令人難以理解了。所謂的“重”,按字典的解釋是:程度深,這個“棗”比喻的是紅色,也就是說關羽的臉是大紅色的。這個樣子在古代好看嗎?站在今人的角度上,不怎麼樣。筆者翻了翻相關的資料,後來發現對于關羽的這張大紅臉,不同的時期,不同的行業,各自有自己不同的說法,綜合起來一看還蠻有趣的,特撰此文以博一樂。

    關于關羽的這張臉,在史書中還是留下了一點記載的,不過隻有一樣:胡子。《三國志?關羽傳》中說關羽的胡子非常漂亮。關羽不滿馬超受到劉備重用的時候,為了緩解關羽的情緒,諸葛亮曾經寫了一封信給關羽,把關羽狠狠地誇了一番。不但說關羽“絕倫逸群”,就連胡子漂亮也給暗暗地點了出來(要說諸葛亮也是看的挺準的,不過好象肉麻了一點),結果關羽果然是揚揚得意,還把這封信拿着到處作宣傳。按說胡子漂亮和臉沒有什麼關系,但是仔細想來還是有一點聯系的。從當時時興留須的風氣看,關羽能被稱為“美須髯”估計應該是經常打理的,這叫重外表,是需要時間的,要不然弄的象張裕那樣“諸毛繞涿郡”(可能張裕的胡子雖然也不錯,但有點自然卷,要不劉備也不會那樣說了),怎麼也不能說是“美須髯”。估計這臉也不會放過的。因此,關羽對自己的臉應該也不會任由風吹雨打而置之不理,弄成“面如重棗”的。也就一普通的黃臉。不過,陳壽畢竟沒有見過關羽,加上關羽又死的早,也就隻能作罷了。

    那關羽的臉是在什麼時候變成紅色的呢?丘振聲先生的結論是在宋代。丘先生認為:

    宋元時期的民間藝人,已經使用彩墨化妝,以寓褒貶。南宋灌圃翁《都城紀勝》說:“其話本與講史着頗同,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以正貌,奸邪者與之醜貌,蓋亦寓褒貶于世俗之眼戲也。”“紅臉關公”是“正貌”,以表彰他的“公忠”!由此看來,關羽的紅臉當在宋代塗成。(見《三國演義縱橫談》一書)

    這個觀點在學界已經得到肯定。基本成為公認的說法,很多人在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大都采用此說。這就是專家、學者的說法。這個問題咱們不懂,看看這些專家、學者,連和三國沒什麼關系的記述南宋杭州風俗習慣及民間藝術資料的《都城紀勝》中都能找出有用的東西。不得不說兩個字:佩服!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民間傳說又是怎麼說的呢?筆者在“《煮酒侃三國》之關羽的出身和姓氏”一文中曾經提到:“有一個(有關關羽的民間傳說)就被清代學者梁章巨收錄在《歸田瑣記》中,故事的大意是這樣:關羽小的時候力氣很大,經常惹禍,父母把他關在後花園之中。一天晚上關羽開窗而出,聽到有老者哭泣。仔細詢問才得知:本縣舅爺強搶老者以和被人有婚約的女兒。關羽聞之大怒,拔劍沖入縣署,把縣令和其舅爺都殺了,然後亡命涿郡。途中在河邊洗臉的時候,發現臉又變成了棗紅色,所謂的重棗臉也就是這麼來的。”

    這個故事在清代已經廣為流傳,估計創作的時間就更早了。不過這個故事顯得有點荒誕,三國時期山明水秀的,哪有那麼嚴重的水污染?就算是到了清代,也還是不可能的(如果是在今天的話,就難說了)。這裡也要說兩個字:胡來!

    要說羅貫中也是有問題的。想都沒想就把從宋代開始及民間流傳的紅臉搬到了《三國演義》中,有資料還說羅貫中曾經和一個叫做葛可久的名醫是好友(見《稗史彙編》),看來關系不會怎麼樣,稱不上是好友。因為作為一個作家,需要了解各行各業的知識以擴大自己的視野,才能寫出好的作品。最起碼羅貫中也要問問葛可久:這“面如重棗”有沒有什麼問題呀?估計他也沒問,結果關羽一出場,就成了一個病人,還糊弄了上億讀者幾百年。還要說上兩個字:糊塗!

    這“面如重棗”有什麼問題呢?前些年有一本叫做《三國演義醫學趣談》的書,作者是兩位醫生,他們從醫學的角度分析了“面如重棗”的問題,算是給前人“補”上了一課。書中提到:

    臨床看,面色的變化可以發現的問題還真不少呢!病人面色大紅一般可見于紅細胞增多症、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面部濕疹、面部脂溢性皮炎、高熱及某些藥物中毒。

    瞎侃了這麼多,也該言歸正傳了。其實是想說一句話:象《三國演義》這樣的偉大作品,曆來愛好者衆多,因此對它的看法也是多種多樣。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各人有各人的觀點,有分歧是很正常的,進行深入的研究探讨是一件好事。但大可不必太過嚼汁,非要争個你死我活,不惜相互惡意攻擊甚至人格侮辱,用上一句老話:這也叫“百花齊放”嘛。還是《三國演義》說的對:“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看開點。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