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一向是智慧過人,所向披靡。他從初出茅廬一直到五丈原病死這五十餘回書中,使用過無數成功的計策。但錦囊妙計隻用過三次。
第一次是在第五十四回及五十五回。當時劉備、諸葛亮趁曹操赤壁之戰失利,大肆擴充地盤,先後占領荊州大部地區,引起東吳孫權的警惕。為了限制劉備勢力的發展,魯肅奉命向劉備讨還荊州,但遭到拒絕。東吳大都督周瑜向孫權獻計:趁劉備的甘夫人病故,用孫權的妹妹孫仁為誘餌,将劉備“賺到南徐,妻子不能勾得,幽囚在獄中”。但是,這個詭計被諸葛亮一眼識破。他将計就計,讓劉備“擇日便去就親”,并派趙雲前去保護,并給了趙雲三個錦囊,教趙雲“依次而行”。結果,使東吳“賠了夫人又折兵”。
第二次是在第九十九回。諸葛亮北伐大戰司馬懿時,派魏延、王平等大将正面迎擊魏軍先鋒張郃;又給姜維、廖化一個錦囊,教他們倆人“引三千精兵,偃旗息鼓,伏于前山之上,如見魏兵圍住王平、張蔭,十分危急”時“隻開錦囊看視,自有解危之策”。結果,姜維、廖化倆人用此“錦囊計”大敗魏兵。殺的魏軍“死者極多,遺棄馬匹器械無數”。
第三次既在第一百零四回,諸葛亮臨終之時,給了楊儀一個錦囊,并對他說:“我死,魏延必反;待其反時,汝與臨陣,方開此囊。那時自有斬魏延之人也。”後來魏延果真造反,楊儀則用此計,魏延被馬岱殺死。作者在這裡還用了一首詩來稱贊諸葛亮:“諸葛先機識魏延,已知日後反西川。錦囊遺計人難料,卻見成功在馬前。”
說起來也真的有點奇怪:小說中諸葛亮的這三次“錦囊計”能夠成功,他憑的是什麼呀?未蔔先知?對劉備、司馬懿、魏延的了解?客觀的說,對于這三次“錦囊計”能否成功,就算換了是曆史上諸葛亮也不一定拿得準,之所以能取得完全的效果,我看功勞要算在《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的頭上,為了塑造諸葛亮這個智慧的化身,羅老先生可謂煞費苦心!看看小說中那一幕幕由羅老先生杜撰出來的精彩篇章:火燒博望坡、舌戰群儒、七星壇祭風、三氣周瑜、空城計、這三次錦囊妙計等等等等,實在是太多了!篇章的确是特别精彩、特别過瘾,但也讓人有點望而生疑;如此神化諸葛亮這個人物有沒有什麼不妥嗎?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元明傳來之講史》中談到《三國演義》的時候說到:“(《三國演義》)至于寫人,亦頗有失,以緻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僞,壯諸葛之多智而近妖”,這個批評筆者認為倒是非常中肯的。這的确也是羅老先生在對諸葛亮的塑造上的過失:有點過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