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雲長千裡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将”的故事在中國留傳了幾百年,我們也都知道這個故事的廣泛流傳是因為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水分其實很大。所謂“千裡走單騎”,雖然路沒有那麼遠,但是還說的過去,在曆史上的确發生過。西晉陳壽所著史書《三國志?關羽傳》中有明确記載:“及(關)羽殺顔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賞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但至于說到“過五關斬六将”,卻是名不副實,隻不過是小說家的杜撰而已。《三國志?關羽傳》中說:關羽走後,曹操的大部分手下都主張派兵追擊,但被曹操拒絕。曹操當時說:“每個人的志向都不一樣,各為其主,就不要難為關羽了。”(後世對曹操的話多有感慨,贊揚曹操的大度。南北朝裴松之在為《三國志》作注的時候,針對這件事就評論到“曹公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以成其義,自非有王霸之度,孰能至於此乎?斯實曹公之休美。”)。得到了曹操的命令的部下也就放棄了追殺關羽的打算,關羽也得以非常安全的回到劉備身邊,中途沒有遇到絲毫的困難。但是不管怎麼說,關羽的“忠、義”精神非常可嘉,羅貫中把這個故事寫到小說之中,并進行了加工和改造,使之成為千古美談。
如果把關羽的這一段短途旅行說成是“千裡走單騎”的話,那在三國的曆史上,還有一個也可以稱之為“千裡走單騎”的故事,雖然同樣路途不算遠,但比關羽的“千裡走單騎”難度更大,體現出來的内涵也比關羽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個人,就是被後人用“蜀中無大将,廖化作先鋒”來形容的無用之人---廖化。
據《三國志?廖化傳》記載:公元219年,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後,關羽兵敗而亡。當時作為關羽手下的廖化兵敗被俘,不得已投降了東吳孫權,雖然史書上沒有說明廖化為什麼投降,但從後面發生的情況看,廖化的投降可能是不想自己的母親受到傷害(其實曆史上關羽投降也不象小說中說的“土山約三事”,而是無條件投降的,當然應該也有劉備的兩個夫人的原因吧)。不過此時的廖化卻是“身在吳營心在漢”,心系舊主劉備,在長達兩年的歲月裡矢志不渝。終于,廖化想出了一個難以令人想象的主意:詐死。經過廖化的精心準備和布置,居然還被大家相信了。廖化借此機會,在公元221年出發向劉備所在的益州趕去。臨行前還不忍心抛下自己的母親,母子二人“晝夜西行”,一路上的風險是可想而知的。在曆盡艱辛以後,廖化終于在秭歸同劉備會合。
比之于關羽的“千裡走單騎”,廖化的“千裡走單騎”不僅表現出與關羽所共有的“忠、義”精神,還多出了中華民族一向提倡的“孝”的傳統美德。實在是難能可貴。
不過,兩種“千裡走單騎”到最後的結局卻是完全不同的。關羽,因為這件事情别後世者緬懷頌揚,大書特書,被稱為“關忠義”,而廖化就沒有那麼好運氣了。雖為史料所載,卻為後人所遺忘,不僅如此,他還被說成是一個無能之輩,并送給他一個“蜀中無大将,廖化作先鋒”的成語(盡管廖化在曆史上根本就不是一個無能之輩,而是一個儒将)。所謂“造化弄人”,但卻又偏偏落在了廖化的身上,實在是有些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