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廖化,能被後人家喻戶曉、耳熟能詳,完全是那句“蜀中無大将、廖化作先鋒”的成語,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比喻辦事缺乏好手,讓能力一般的人出來負責。
也就是說廖化的個人能力很是一般(後來也有人把這句話作為對諸葛亮獨斷專行,造成蜀漢後繼無人的一種指責)。
不過,翻閱史料和小說後會發現:這個廖化其實挺不簡單的,值得好好介紹一下。
我們也可以通過對曆史上和小說裡廖化的了解,來看看“蜀中無大将、廖化作先鋒”這句成語到底對不對。
廖化(?—公元264年),襄陽人,字元儉,本名淳,早年投靠劉備,曾經在關羽的手下作過主簿,一直跟随關羽鎮守荊州。
關羽被殺後,荊州落入東吳之手,廖化不得已投降了東吳。
後來,廖化做出了一個同關羽一樣千裡走單騎的的精彩故事:廖化忠心于劉備,一心重回劉備身邊,想出了詐死的計策,居然還計謀得逞,并騙過了所有的人,帶上自己的母親躲開吳兵的追捕,日夜兼程,趕往益州,終于在秭歸遇上了東征伐吳的先主劉備。
劉備見到廖化後非常高興。
立刻任命廖化為宜都太守。
以上的記載見陳壽的《三國志?廖化傳》。
雖然非常的簡略,但我們還是能夠從中得出一個這樣的印象:首先,廖化是一個文職官員出身,主簿這個職務,是專門負責文書簿籍、掌管印鑒的官員,是州的屬吏,高于功曹書佐,而低于别駕。
在當時人才濟濟的荊州能得到劉備、諸葛亮的賞識擔任主簿這個職位,應該說是要具備一定能力的(鼎鼎大名的“鳳雛”龐統,在剛剛投靠劉備的時候,也隻是個縣令,經諸葛亮大力推薦後,才做了從事。
這個從事的職務,比主簿也就高一級。
);廖化的投降,應該是迫不得已,從史書上看,似乎與自己母親的安危有關;另外,所做的千裡走單騎的精彩故事,比關羽的難度更大:關羽是得到了曹操的關照,一路順風順水、大搖大擺回到劉備的身邊,而廖化則是“晝夜西行”,還帶着自己的母親,風險可想而知。
關羽的千裡走單騎被後人稱之為“忠、義”,廖化的千裡走單騎則是“忠、義、孝”,有過之而無不及,境界超過了關羽,那個一聽說母親被抓就馬上被主而去并且快快樂樂的在曹魏做上高官的徐庶,和廖化比起來更是連提鞋都不配。
這裡還有一個細節容易所疏忽:關羽兵敗的時間是公元219年,而劉備伐吳到達秭歸則是在公元221年底至公元222年初,在這長達兩年多的時間裡,廖化卧薪嘗膽,矢志不渝,其忠義之心實在是難能可貴。
難怪劉備見到廖化喜出望外,給了廖化個宜都太守做。
至于廖化在蜀漢政權建立後的表現,因為散見于陳壽的《三國志》中,我們不妨按照時間順序來逐步進行了解。
公元221年廖化回到劉備身邊以後,正值劉備東征,劉備從巫峽、建平至夷陵界“立數十屯”,同時任命将軍馮習為大都督,張南為前部先鋒,輔匡、趙融、廖化、傅彤等各為别督,并先遣吳班率領數千人于平地立營,向以陸遜為首的東吳軍隊挑戰,結果被陸遜火燒聯營,打敗蜀軍。
在這場戰争中,雖然不見廖化表現的記載,從劉備任命廖化别督這一武官職務來看,廖化在軍事方面應該是具有一定的潛質和能力的(見《三國志?陸遜傳》)。
公元223年,諸葛亮開建府署任命蔣琬為東曹掾。
舉薦茂才的時候,蔣琬一再謙讓,并向諸葛亮推薦劉邕、陰化、龐延、廖化等人(見《三國志?蔣琬傳》)。
這時候廖化的職務是參軍(見《三國志?廖化傳》),同諸葛亮的心腹愛将馬谡等同。
參軍這個職務相當于現在的參謀,屬于幕僚性質,參與軍事行動的組織和策劃。
從這兩段記載看,諸葛亮對廖化還是比較重視的,在當時的朝野上下對廖化的評價也是不錯的。
《三國志?廖化傳》中說廖化“後為督廣武,稍遷至右車騎将軍,假節,領并州刺史,封中鄉侯”,雖然因為交代沒有具體的時間。
但我們也可以從其它的史料中尋找到一些線索。
據《三國志?郭淮傳》記載:公元249年,魏将郭淮率兵攻打駐紮在成重山的廖化,結果大敗姜維、廖化的部隊。
此時的廖化官居陰平太守。
但在這之前,廖化還是打了個勝仗的。
魏将王赟、遊奕就被廖化殺的大敗。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廖化還是具備一定的軍事指揮和作戰才能的。
據《三國志?後主傳》記載:公元263年,魏征西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