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侯聽大人說起三國,說到王允巧設連環計,離間了大惡人董卓和猛将呂布,并成功除掉了董卓,心中不禁肅然起敬:好一個精忠報國、智勇雙全的大英雄呀!但長大後有機會看了《三國志》、《後漢書》等史料以後,心中卻産生了另外一種别樣的思緒,對這個以前認為的大英雄是又愛又恨,一時都不知道怎樣來看待這個當年的偶像,思前想後,不禁掩卷而泣,心中感慨:可憐的王允呀!
王允(公元137年——公元192年),字子師,東漢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他出身于官僚家庭,自幼聰穎過人,“少好大節,有志于立功,常習誦經傳,朝夕試馳射”,被同郡人郭林宗譽之為“王佐才也”。同許多官僚子弟一樣,王允很早就投身仕途,史書上說他“年十九,為郡吏,時,小黃門晉陽趙津貪橫放恣,為一縣巨患,允讨捕殺之”。年輕人血氣方剛,疾惡如仇,立顯書生本色。經過幾年的官場生涯,王允脫穎而出,後來升至豫州刺史,大将軍何進欲誅宦官之時,特意召王允進行策劃工作,請為從事中郎,轉河南尹。獻帝即位後,拜太仆,再遷守尚書令,初平元年(公元189年),代楊彪為司徒,仕途可謂一帆風順。
要說起來,後來被王允誅殺的董卓對王允還是很不錯的。董卓掌權以後,“朝政大小,悉委之于允??????卓亦推心,不生乖疑”,把王允當成了自己的心腹。卻不料王允早已看出了董卓的狼子野心,一直在想方設法除掉董卓。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王允利用董卓和其手下呂布的矛盾,成功離間二人,分化了董卓集團,并把董卓推上了斷頭台。董卓被殺後,人心大快,士兵齊呼萬歲,百姓載歌載舞,一時間,王允的威望達到頂峰。這一壯舉,一直也後人所稱頌,王允功不可沒。
不過,經過這場勝利以後,王允顯然被沖昏了頭腦,未能正确的判斷當時的局勢,自己擁有權利以後,也走上了董卓的老路,犯下一系列的錯誤,導緻功敗垂成。
錯誤一:沒有很好的處理内部關系。王允掌權以後,捕殺了很多曾經依附董卓的朝中大臣,全然忘記了自己當年也是在董卓的關照下才得以生存;著名學者蔡邕因為聽到董卓被殺而歎息了幾句,也被王允下獄身死,加上自恃功高,“及在際會,每乏溫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造成清流人士及士大夫集團強烈不滿,“群下不甚附之”;對待在刺董期間立有大功而且握有兵權的呂布,王允也是非常輕視,“以劍客遇之”,也就是說根本不把呂布當一回事,氣的呂布“既失意望,漸不相平”。如此一來,文臣武将都是離心離德,何以服衆?
錯誤二:不懂得籠絡人心。面對董卓死後留下的大量财富,呂布就提出“以卓财物班賜公卿、将校”,按說這是個正确的建議,對于穩定長安的局勢有積極作用,但王允卻不與采納。
錯誤三:毫無戰略眼光,書生氣十足。原本鏟除了董卓以後,其手下李傕、、郭汜、樊稠、李蒙上表求赦,如果王允能正确的判斷形勢,赦免其四人的話,搖搖欲墜的東漢王朝或許能得到寶貴的喘息機會。而王允的回答是:“卓之跋扈,皆此四人助之;今雖大赦天下,獨不赦此四人。”心裡隻想着除惡務盡,逼的這四人起兵造反。在這個問題上,王允顯得還不如他一向看不起的呂布。
王允剛愎自用,又不講策略,焉能不敗?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九月,李傕、郭汜、樊稠、李蒙率兵圍攻長安,王允再一次不聽呂布提出的撤出長安的正确建議,決心以死報國,終被李、郭所害,時年55歲,宗族老幼,盡被殺害,同時也制造了更大的社會動蕩和政局混亂。老百姓陷入更大的浩劫之中,“白骨露于野,千裡無雞鳴”,不能不說王允也負有一定的責任。
王允,既有除亂臣于朝堂,緩危局于一時之壯舉,又無挽狂瀾于傾倒,救百姓于水火之偉略,他的的一生留給後人的隻有無限的感慨和歎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