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馬谡,很多人覺得他是個紙上談兵的人物典型,而這種人物的結局絕對是比較悲慘的。的确,在陳壽《三國志》中最終是兵敗後被諸葛亮處死(一說下獄後死亡)。馬谡為何落得個如此下場?他的死到底說明了什麼呢?讓我們從相關的史料中進行了解和研究,來得出一個比較正确的結論吧。
馬谡,字幼常,是蜀漢重臣馬良的弟弟,襄陽郡宜城人氏,兄弟五人皆有才名。劉備占據荊州之時馬谡和其兄馬良一起被劉備召為州府從事并随劉備一起入蜀征戰,先後擔任綿竹、成都令,越隽太守。史書上說馬谡才氣過人,好談論軍事,諸葛亮非常器重其在軍事計謀方面的才能,常常引見談論,從白天直到深夜。并委以重任,雖然先主劉備臨終之時曾告訴諸葛亮:馬谡此人言過其實,不可重用,但諸葛亮一直不以為意。由此可見,諸葛亮對馬谡的信任和器重在當時的蜀漢是有目共睹的。
從以上一段記載不難發現:能和諸葛亮這樣的中國古代第一智者談到一起的并讓諸葛亮能将劉備說過的話置若罔聞的人物應該是很不簡單的,至少具備相當的水平。那麼,馬谡到底又做過些什麼事情讓諸葛亮對他信任有加呢?史書隻記載了一件事情:諸葛亮南征七擒孟獲時,馬谡曾獻計:“南中恃其險遠,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複反耳。今公方傾國北伐以事強賊。彼知官勢内虛,其叛亦速。若殄盡遺類以除後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倉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原公服其心而已。”按現代的話說,馬谡提出了正确的民族政策,具有相當高的戰略眼光。諸葛亮采用了馬谡的主張,“赦孟獲以服南方。故終亮之世,南方不敢複反。”從這個角度看,諸葛亮對其信任和器重是有一定道理的。再者,我們從馬谡被殺後“十萬之衆為之垂涕”這一事實也可以看出馬谡在蜀漢軍隊中還是具有一定聲望的。蔣琬也對諸葛亮說:“昔楚殺得臣,然後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計之士,豈不惜乎!”這也代表了蜀漢政府的高級官員對馬谡的評價。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一出祁山,當時蜀漢名将魏延、吳壹等人都認為自己将擔任先鋒一職,而諸葛亮不聽衆議提拔馬谡鎮守街亭,馬谡不在水邊紮營,而到山上安寨,行動失當,終于被魏軍擊敗,自己也因此一命嗚呼。
馬谡是人才不假,長于軍事謀略而短于現場指揮是不争的事實,兵敗被殺也是罪有應得,但他的死究竟是由誰造成的呢?
答案是:馬谡的死諸葛亮造成的。簡單的說,諸葛亮沒有正确的掌握人才的局限性和使用人才的方向性,拔苗助長,最後害得馬谡丢了性命。
諸葛亮看好馬谡,認為他是人才并委以重任,這并沒有錯,諸葛亮的錯誤在于沒有看清楚馬谡這個人才并非是文武雙全,有很明顯的局限性。擔任綿竹、成都令、越隽太守之類地方行政長官也許很在行,擔任帳前參軍,出謀劃策也許眼光獨到,但未必就能陣前殺敵,攻營拔寨。在對馬谡的培養上,諸葛亮“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反複觀察;在信任方面,諸葛亮也可以說是用人不疑;可偏偏就在使用上,忽略了取其長處,或者說是根本沒有發現馬谡的不足之處。,《宋史》曰:“人才難得,能否不一”,人才是難得的,但各有其長短,一名優秀的管理者就應該看到這些長短之處,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顯然在這方面,諸葛亮做得不好,把馬谡這個人才用錯了地方,同時又來了個拔苗助長,為了讓馬谡這個很少或者從來沒有上過戰場攻城拔寨的心腹愛将盡快成長,得到鍛煉,立下戰功而服衆,錯誤的派他去鎮守街亭,并希望其能凱旋而歸,以事實證明自己的決定和判斷的正确性。很顯然,諸葛亮對馬谡的認識和了解是不全面的。以至于到最後是事與願違,不得不來了個揮淚斬馬谡。諸葛亮的眼淚與其說是為自己最信任的部下做錯事情而沒有達到自己的願望流下的,還不如說是終于意識到是因為自己對馬谡的認識不夠、使用不當而痛心疾首:是自己害了馬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