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呂布誅董的背後

首頁
    東漢末年,董卓亂政。

    司徒王允聯合呂布利用董卓松懈之機,一舉殺掉董卓。

    王允想殺董卓是很容易理解的,他和他所代表的士大夫集團早就對董卓的倒行逆施不滿,處心積慮,一直在等待機會鏟除董卓。

    而呂布和董卓的情況卻和王允截然不同。

    呂布和董卓“誓為父子”,在董卓的一手栽培下已經成為中郎将、都亭侯,仕途可謂一帆風順。

    為什麼在這個時候會聽從王允的擺布而放棄大好的前程嗎?難道真的是因為董卓“嘗小失意,拔手戟擲布“及“與卓侍婢私通,恐事發覺”這麼兩件事情就和董卓反目成仇進而把董卓殺了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應當從三個方面來考慮:呂布投靠了董卓以後,和董卓的關系如何?自己個人和以前丁原手下的一班并州官兵的發展情況怎樣?為什麼呂布最後把董卓殺了?現在就讓我們來進行逐一分析。

     一.呂布和董卓的關系 首先是呂布和董卓的關系問題。

    在這一點上,正史、野史上倒是非常一緻:關系密切。

    《三國志?呂布傳》說:“卓以布為騎都尉,甚愛信之,誓為父子。

    ”;《後漢書?呂布傳》說:“卓以布為騎都尉,誓為父子,甚愛信之。

    稍遷至中郎将,封都亭侯。

    ”由此觀之,好象确實不錯。

    不過,在史料記載中還有一段記載容易被忽略。

    《三國志?呂布傳》、《後漢書?呂布傳》和《資治通鑒》等正史都同時都記載: 然卓性剛而褊,忿不思難,嘗小失意,拔手戟擲布。

    布拳捷避之,㈠為卓顧謝,卓意亦解。

    由是陰怨卓。

    卓常使布守中合,布與卓侍婢私通,恐事發覺,心不自安。

     另外,在《太平禦覽》卷五五注引《典略》更加提到“董卓雖親愛呂布,然時醉則罵,以刀劍擊之,不中而後止。

    ” 這個記載很容易讓人理解為:董卓有誤在前、呂布懷恨在後,純屬個人恩冤。

    但筆者認為:恰恰是這個資料的事實證明:呂布和董卓的關系存在着一個重大的轉變,不象平時理解的那麼密切,董卓此舉有一定的目的,不應該單純地理解為董卓“性剛而褊”。

     “布便弓馬,膂力過人,号為飛将”,這是時人對呂布的一緻看法,而且此時的呂布手下還擁有張遼等一幹丁原舊部,這就自然而然會形成一個以呂布為首的并州小集團。

    董卓對呂布“遷至中郎将,封都亭侯”,并且“誓為父子”,明顯帶有很強的政治意圖:安撫和利用這個以呂布為首的并州小集團為自己賣命。

    等到董卓地位鞏固、外部威脅減少以後,對呂布的态度有所改變也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另外,呂布在後來投靠袁紹寄人籬下的時候還會發生“将士鈔掠”的情況,說明呂布對部下的管制不嚴,極有可能此時已經發生過類似事件,引起了董卓的不滿,加之其他的矛盾,導緻董卓“拔手戟擲布”,這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此推測之一。

     呂布在董卓手下做過什麼,史料不詳。

    但有兩條很明顯: 卓自以遇人無禮,恐人謀己,行止常以布自衛。

     卓常使布守中合,布與卓侍婢私通,恐事發覺,心不自安。

     這段記載在《三國志?呂布傳》、《後漢書?呂布傳》和《資治通鑒》中都可以看到。

    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呂布已經從“飛将”變成了董卓的保镖。

    而此時的呂布顯然手下還有衆多并州兵馬,馳騁疆場才是呂布的特長,董卓的行為是什麼意圖呢?有人認為是對呂布的一種信任,筆者認為不盡然:與其說這是對呂布的信任,還不如說這是董卓加強對呂布控制的一種手段。

    實際上變相的削弱了呂布和自己部下的聯系,以便直接加強對并州兵士的控制(關于并州軍隊和董卓的嫡系---涼州軍隊的矛盾,下面會提及)。

    把呂布限制在自己的身邊,就等于把整個并州軍隊牢牢的抓在手裡。

    此推測二。

     從以上的兩個推測分析,呂布和董卓的關系其實屬于相互利用,在這種前提的影響下,兩人的關系随時會因為一些外來因素的影響而發生改變,也就注定這種關系是非常的不穩固的。

     二.呂布及手下的發展 以上分析了第一個問題:呂布和董卓的關系。

    如果說這種推測還有些證據不足的話,我們可以通過第二個問題:呂布個人和以前丁原手下的一班并州官兵的發展情況的了解,更加清楚地進行判斷。

    從史料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