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呂布誅董的背後

首頁
    分析,呂布和其手下的并州官兵在董卓的陣營中是非常受排擠的,而且矛盾比較激烈。

    方詩銘先生對此做了非常精辟的論證: 盡管董卓極力拉攏呂布,“誓為父子”,但并、涼兩支軍事力量之間,仍存在矛盾,甚至處于敵對狀态。

    《後漢書?董卓傳》說:“孫堅收合散卒,進屯梁縣之陽人。

    (董)卓遣将胡轸、呂布攻之。

    布與轸不相能,軍中自驚恐,士卒散亂。

    堅追擊之,轸、布敗走。

    ”李賢注引《九州春秋》說:“(董)卓以東郡太守胡轸為大督,呂布為騎督。

    (胡)轸性急,豫宣言:‘今此行也,要當斬一青绶,乃整齊耳。

    ’(呂)布等惡之,宣言相警雲‘賊至’,軍衆大亂奔走。

    ”胡轸字文才(《三國志?吳志?孫堅傳》注引《英雄記》),屬于所謂“涼州大人”(《三國志?魏志?董卓傳》注引《九州春秋》),在涼州軍中具有崇高地位。

    在這次戰争中,胡轸為“大督”,位置在擔任“騎督”的呂布之上,是全軍統帥。

    由于胡轸和呂布的“不相能”,尤其是胡轸對并州軍的敵視,“要當斬一青绶”,所謂“青绶”指呂布。

    《後漢書?呂布傳》說:“(董)卓以(呂)布為騎都尉。

    ”《續漢書?百官志》說騎都尉是比二千石的官,據《漢書。

    百官公卿表》“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銀印青绶”,因此,胡轸所說的“青绶”當然即是呂布。

    這更引起呂布等人的仇恨,從而導緻全軍不戰自潰。

    這是并、涼軍事力量相互矛盾和敵視的典型事例。

    。

    。

    。

    。

    。

    呂布對董卓的暗中不滿,以及内心的“益不自安”,對并、涼兩支軍事力量之間的矛盾來說,更起了直接激化的作用。

    從方先生的論證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董卓手下同呂布的矛盾和敵視情緒,雖然不能直接歸咎于董卓的指使,但其手下的态度會直接影響了呂布及其一幹并州兵士對董卓的态度,雙方的矛盾也會不斷加劇。

    另外從《三國志?董卓傳》中“初,卓女婿中郎将牛輔典兵别屯陝,分遣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略陳留、颍川諸縣”的記載分析,董卓對呂布是不怎麼放心的,所以把呂布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身邊,根本不讓呂布有在外獨立屯兵的機會。

     三.呂布和董卓的較量 那麼,既然矛盾和敵視都存在,董卓為什麼還要繼續使用呂布呢?筆者認為這是董卓的判斷出了問題:沒有預見到呂布會有如此大的反應。

    而造成董卓判斷失誤的主要原因不是董卓對呂布這個武夫不了解,在他看來,呂布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賜予的,呂布乃一介武夫,政治頭腦又差,就算對自己有什麼不滿,都不會鬧到刀兵相間的地步。

    而是他沒有想到自己信任的司徒王允一直對自己心懷不滿(見拙作“《煮酒侃三國》之掩卷而泣歎王允)。

    司徒王允的出現,使得這個原本就已經是一觸即發的矛盾愈演愈烈,終于釀成了最後呂布聯合王允殺掉了董卓的結果,這才是董卓最大的失策。

     王允原本就和呂布是同鄉,平時關系就比較密切。

    《三國志?呂布傳》中載:“先是,司徒王允以布州裡壯健,厚接納之。

    ”對于呂布的處境,王允應該是看的比較清楚的,所以他才能成功地說服呂布。

    而呂布因為受到董卓及其手下的雙重壓制,心情郁悶,投訴無門,找到王允這個能夠代表朝廷士大夫勢力的實力派人物,自然滿心歡喜,并通過與王允的談話了解到朝廷官員對董卓的不滿,摸清了王允的态度,自然也就不吐不快,最後同王允形成了一個同盟,終于幹掉了董卓。

    當然,呂布倒沒有王允那種憂國憂民的情操,他所擔心的隻是自己的生存,不過這時候他還是想到了和董卓的表面關系,所以呂布才假惺惺地問王允:“奈如父子何!”明明都已經想好了結果,還要裝上一裝。

    當時王允也是很給他面子:“君自姓呂,本非骨肉。

    今憂死不暇,何謂父子?”給了呂布一個下台階,還把問題的本質說了出來,呂布就更加不會猶豫了。

    從後來董卓死時《後漢書?董卓傳》中“馳赍赦書,以令宮陛内外。

    士卒皆稱萬歲,百姓歌舞于道。

    長安中士女賣其珠玉衣裝市酒肉相慶者,填滿銜肆“的記載可以看出:這一次殺董卓也的确是造福于民,有功于社稷,值得大書一筆,呂布立了大功,雖然他沒有那麼高的政治覺悟,也總算是做了一件好事。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