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瞻是諸葛亮的長子,幼年非常聰慧,深得其父喜愛。憑借諸葛亮生前的威望,諸葛瞻十七歲就任騎都尉,先後擔任過羽林中郎将,射聲校尉、侍中、尚書仆射、軍師将軍等要職。在蜀漢後期日見衰落的環境下,諸葛瞻宛如又一個諸葛武侯出現在蜀漢的政治舞台上。這倒不是因為諸葛瞻自身有多大的能力,基本上還是靠諸葛亮的威望。蜀人非常懷念諸葛亮,逐漸變成了愛屋及烏,所以每當蜀漢朝廷出現了一個善政佳事,人們都會認為是諸葛瞻的功勞,那怕這和諸葛瞻根本沒什麼關系也一向如此。景耀四年(公元263年)諸葛瞻被委任為行都護衛将軍,與輔國大将軍南鄉侯董厥并平尚書事。魏征西将軍鄧艾征讨蜀漢之時,諸葛瞻和兒子諸葛尚一起上陣禦敵。期間鄧艾曾經派人對諸葛瞻進行勸降,諸葛瞻“怒,斬艾使。遂戰,大敗,臨陳死,時年三十七。衆皆離散,艾長驅至成都。瞻長子尚,與瞻俱沒。”
以上記載出自西晉陳壽的《三國志?諸葛亮傳》。在此陳壽雖然認為諸葛瞻“是以美聲溢譽,有過其實”,但是對其在戰場上表現和最後壯烈殉國的情形還是做了基本的表述。對于這個曆史瞬間,裴松後來在《三國志?諸葛亮傳》注中也引用了兩個資料:
幹寶曰:“瞻雖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敵,而能外不負國,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
晉泰始起居注載诏曰:“諸葛亮在蜀,盡其心力,其子瞻臨難而死義,天下之善一也。”
從以上的幾個曆史記載來看,雖然諸葛瞻能力不濟,但是其忠貞不二、壯烈殉國的行為,卻是值得後人贊頌的。諸葛亮祖孫三代雖然未能幫助劉備、劉禅父子完成複興漢室的宏願,但為了蜀漢的江山前赴後繼,馳騁疆場,最後都是死在沙場之上,可說是滿門忠烈了。
原本這是個忠義兩全的曆史佳話,後世的文學作品中應當加以重墨渲染的故事,不過到了羅貫中的筆下卻發生了一個莫名其妙的轉變:諸葛瞻差點成了個叛徒!在羅貫中所著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卷之二十四“諸葛瞻大戰鄧艾”中,是這樣描述的:
艾從其言,遂作書一封,譴使送入蜀寨。守将引至帳下,呈上其書。瞻拆封視之。。。。。。諸葛瞻看畢,疑之未決。其子諸葛尚在側,問曰:“父親有意降魏乎“瞻叱之曰:“吾為何而降耶?”尚曰:“兒見父親有三顧之意,容魏使入寨,與之相見,一也;得其書而審其來意,二也;見封琅琊王而不怒,三也。”諸葛瞻扯碎其書,曰:“吾不及吾子也!”叱武士立斬其使,令從者持收回營,見了鄧艾。
經羅貫中這麼一寫,好象諸葛瞻猶豫不決,不知道如何是好,要不是因為兒子諸葛尚的義正詞嚴才幡然悔悟的話,沒準諸葛瞻就要當叛徒了!
這段描述,無論是羅貫中出于哪個目的、任何角度,都是一個明顯的敗筆:既篡改了曆史上諸葛瞻父子毫不猶豫、以身殉國的史實,又破壞了人物塑造的完整性,對自己精心塑造的完人---諸葛亮的偉大形象也是一個間接而嚴重的傷害。這個情節的構思,不能不說是羅貫中這位文學巨匠的一個嚴重的失誤。(羅貫中肯定是看過《三國志》的,這個情節的編排應該也是有意的,不過究竟是什麼用意筆者無法猜測,還是留給專家們去研究吧)
清代毛宗崗父子在對羅貫中的《三國志通俗演義》進行評改的時候,顯然注意到了這一點,并對這個不合理的情節進行了重大改動。毛本《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七回“鄧士載偷渡陰平諸葛瞻戰死綿竹”中是這樣描述的:
艾從其言,遂作書一封,遣使送人蜀寨。守門将引至帳下,呈上其書。瞻拆封視之。。。。。。瞻看畢,勃然大怒,扯碎其書,叱武士立斬來使,令從者持首級回魏營見鄧艾。
這樣一改,馬上又回到了曆史的本來面目。這個改動對于毛宗崗來說,是一個得意之舉。怪不得毛宗崗在本回的點評中寫到:
諸葛瞻父子受命于大事既去之後,而能以一死報社稷。君子曰:武侯于是乎不死。蓋戰死綿竹之心,亦秋風五丈原之心也。使當日甘心降魏以圖苟全,則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之家訓,不其有愧乎?故瞻、尚亡則武侯存。
這段評價在筆者看來,不但是毛宗崗對自己的改動所做的一個回顧,也算得上是對羅貫中的一個婉轉的批評。對後世者來說,毛宗崗的成功改動也非常值得稱贊。如何完整的體現人物形象,不但是一般作者面對的課題,對于文學巨匠來說,這一點也是必需認真對待、絕不能馬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