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太瑣碎,立意太低,寫的也太露骨了。
容易讓人感覺另有所指,似乎有意在為曆史上曾經發生的關羽同曹操争搶秦宜祿夫人這一風流事進行掩飾,有點欲蓋彌張的味道。
所以在羅貫中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中,這個情節又有了一番改造:
公曰:“一者,吾與劉皇叔同設誓時,共扶漢室,吾今隻降漢帝,不廂曹公,凡有殺戮,不禀丞相。
二者,二嫂嫂處,請給荒疏俸祿養贍,一應上下人等皆不許到門。
三者,但知劉皇叔去向,不管千裡萬裡,便當辭去。
三者缺一,斷然不肯降,望文遠賢弟急急回報。
”
從文字技巧上看,羅貫中的手筆明顯比民間藝人們高出了很多。
不過,清代的毛宗崗父子覺得這個說辭還是有問題。
因此在毛本《三國演義》中又做了一次改動,我們先來看看毛宗崗父子的寫法:
公曰:“一者,吾與皇叔設誓,共扶漢室,吾今隻降漢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處請給皇叔俸祿養贍,一應上下人等,皆不許到門;三者,但知劉皇叔去向,不管千裡萬裡,便當辭去:三者缺一,斷不肯降。
望文遠急急回報。
”
經過對比我們可以發現毛宗崗父子改動的核心内容其實就一個地方:把羅本中的“曹公”改成了“曹操”。
很明顯毛宗崗父子對羅貫中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中關羽對曹操“曹公”的尊稱感到非常不滿,特意而為。
經過這三次的加工和改造,關羽降曹的故事終于定型,也終于有了一個明确的開脫理由。
以上這三種改法究竟好不好呢?問題的焦點集中在“降漢不降曹”上。
顯然毛宗崗父子認為是很不錯的:
“雲長本來事漢,何雲“降漢”?“降漢”雲者,特為“不降曹”三字下一腳注耳。
曹操借一“漢”字籠絡天下,雲長即提一“漢”字壓倒曹操。
如張繡、張魯、韓遂等輩,名為降漢,而實則降曹者也。
呂布、袁術等輩,不降曹而亦不降漢者也。
華歆、王朗、郭嘉、程昱、張遼、許褚等輩,不知有漢而但知有曹者也。
荀彧、荀攸,誤以為漢即是曹、曹即是漢,而不知漢必非曹、曹必非漢者也。
漢是漢,曹是曹,将兩下劃然分開,較然明白,是雲長十分學問,十分見識。
非熟讀<春秋>,不能到此。
這一段宏論似乎有一些道理。
不過筆者倒是有一個疑問:且不說“漢是漢,曹是曹”,就這個“降漢”也是有相當大的問題的。
試想:劉備一直打着興漢的旗幟與曹操争雄,經關羽這麼一說,原本的“正義之師”豈不是變成了“反賊”?關羽倒是解脫了,那劉備及其所從事的“正義事業”不就變味了嗎?表面上看起來好象關羽是大義凜然,實際上卻還是露出了馬腳。
看來經過幾百年的加工改造,民間藝人和作家們似乎還是沒有為關羽降曹這段曆史事件尋找出一個另人信服的開脫理由,所謂的“降漢不降曹”實在有點畫蛇添足之嫌。
以筆者淺見:還不如幹脆就寫曹操愛惜人才,以劉備的兩個夫人來要挾關羽。
關羽事出無奈,隻得舉手投降,同時向曹操提出了“二嫂處請給皇叔俸祿養贍,一應上下人等,皆不許到門;但知劉皇叔去向,不管千裡萬裡,便當辭去”,筆者認為:兩個條件就足夠了。
就算這樣寫法,會對關羽的英雄形象産生什麼傷害呢?我看還不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