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降曹的故事在曆史上是确有其事的,這一點在史料上有三個記載可以為證。
《三國志?武帝紀》中提到:“郭嘉亦勸公,遂東擊備,破之,生禽其将夏侯博。
備走奔紹,獲其妻子。
備将關羽屯下邳,複進攻之,羽降。
”
《三國志?先主傳》中亦說:“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先主敗績。
曹公盡收其衆,虜先主妻子,并禽關羽以歸。
”
《三國志?關羽傳》中也明确提到:“建安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
曹公禽羽以歸,拜為偏将軍,禮之甚厚。
”
至于關羽投降的原因,史料上都沒有說明,估計不外乎兩個理由:一是走投無路,被迫投降;二是“棄暗投明”,主動投降。
這裡我們雖然不讨論投降的具體原因,但從三國早期的情況看,無論是哪種方式投降,都十分正常。
俗話說:“識時務者為俊傑”,三國時期類似的情況很多,也沒有什麼值得非議的,加上後來關羽又返回了劉備的陣營,成為一段曆史佳話,關羽降曹這段曆史事件雖然有點不光彩,但是逐漸被人所遺忘,基本上沒有什麼人對此說長道短。
不過,随着後來廣大人民群衆對關羽的熱愛和崇拜,關羽逐漸被神化。
為了讓關羽這個人物形象更加符合傳統的“高、大、全”的英雄面貌,有關關羽的史實也開始被民間藝人和作家們進行了重新的加工。
筆者在“《煮酒侃三國》之兩個千裡走單騎兩種結局”一文中曾經提到:曆史上的關羽棄曹歸劉原本是由于曹操的大度,關羽才能安全地回到劉備的身邊,民間藝人和作家們覺得這對刻劃關羽的光輝形象還不夠深刻,于是杜撰出了“千裡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将”的故事。
而在對關羽投降曹操這一曆史事件的态度上,民間藝人和作家們都覺得這是對關羽形象的一種侮辱:千秋忠義的關羽怎麼可能會做出這種背信棄義的事情?一定是有原因的,而且理由應該是相當充分的。
基于對關羽的崇拜,民間藝人和作家們開始對關羽降曹進行了各種的開脫和解釋。
早在宋、元時期,民間藝人們就已經通過說書等形式對關羽降曹進行了一系列的潤色和改造,到元代逐步形成了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
《三國志平話》中,這個曆史故事已經變成了另外一種場景:
張遼在于廳下,美髯公問曰:“徐州是失?皇叔、張飛不知存亡?”張遼曰:“亂軍所殺也。
”美髯公哭曰:“吾死不懼。
爾來莫非說我乎?”遼曰:“不然。
雖皇叔、張飛為亂軍所殺,公将家屬不知何處,倘若曹兵至城下,豈不事有兩難?關公自小讀書,看‘春秋左氏傳’,曾應賢良舉,豈不解其意?曹操深愛。
”關公曰:“我若投曹如何?”遼曰:“便加将軍重職,每月四百貫、四百石。
”關公曰:“若依我三件便降。
”張遼曰:“将軍言。
”“我與夫人,一宅分兩院。
如知皇叔信,便往相訪。
降漢不降曹。
後與丞相建立大功。
此三件事依,即納降;若不依,能死戰。
”張遼笑曰:“此事小可。
”張遼回見曹公,具說此事。
這個處理可以說集幾百年民間智慧之大全,關羽投降有了三個條件,而“降漢不降曹”的說法也第一次出現在文學作品之中。
不過這個構思還是有一些明顯的漏洞。
所謂“我與夫人,一宅分兩院”的提法,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