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王朝自順帝後開始衰落。
建康元年(144),順帝病逝京都洛陽,由其年僅兩歲的獨子劉炳即位,即沖帝。
尊順帝梁皇後為皇太後,太後臨朝。
诏太後兄大将軍梁冀與太傅趙峻、太尉李固參錄尚書事。
西漢高帝劉邦死後,呂後專權,分封諸呂為王。
呂後死,諸呂謀反,為陳平、周勃平定。
不久,吳楚等七國宗室諸侯王自治坐大,起兵叛亂。
景帝平之,收繳其權。
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繼續削弱分封。
到東漢,一遇幼帝即位,為防宗室侵奪,多要以太後攝政。
太後因不便接觸朝臣,常重用其父兄弟,結果權力常落外戚手中。
外戚為久專國政,多貪立幼帝。
永嘉元年(145),沖帝夭亡。
李固建議宜選宗室年長有才德者為帝。
梁冀不從,乃與太後定策禁中,迎勃海孝王劉鴻八歲子建平侯劉缵為帝,即質帝。
質帝知梁冀驕橫,嘗謂其為跋扈将軍。
梁冀聞而大怒,恐為後患,遂鸩弑之。
梁冀召群臣商議立嗣。
李固與司徒胡廣、司空趙戒及大鴻胪杜喬皆謂清河王劉蒜德才顯著,宜立之,群臣多贊同。
梁冀欲嫁妹給蠡吾侯劉志,故欲立之,與衆意不合。
散朝後,宦官曹騰等找到梁冀,曰清河王嚴明,若即位,大将軍恐難保富貴,不如立蠡吾侯。
梁冀然之。
李固欲權去外戚、宦官,任用賢能,政歸皇帝,故招緻梁冀和宦官的忌恨。
翌日,公卿再會,梁冀氣兇辭切,欲立劉志,衆人懾服,唯李固、杜喬堅持原議。
梁冀立劉志為帝,年十五,即桓帝。
太後猶臨朝。
太後妹立為皇後。
諸梁皆蒙恩寵,官顯爵高。
太後深知前世得失,力行善政,但卻又溺于宦官,再加梁冀暴濫,緻使天下失望。
梁冀害死李固、杜喬,暴屍街口。
朝野喪氣,怨聲載道。
李固臨終,書與胡廣、趙戒曰:“固受國厚恩,是以竭其股肱,不顧死亡,志欲扶持王室。
何圖一朝梁氏迷謬,公等曲從,以吉為兇,成事為敗乎?漢家衰微,從此始矣。
公等受主厚祿,颠而不扶,傾覆大事,後之良史,豈有所私?”二人得書悲慚,長歎流涕(《後漢書·李固傳》)。
和平元年(150),太後崩,歸政桓帝。
但梁冀專權愈烈,暴虐滋甚。
他安插親信于宮衛,監窺宮中巨細;對州郡上貢進物,先挑上品,次品留給桓帝;大造第舍園囿,窮奢極欲;每天受賄接禮不計其數。
桓帝崇其位高三公,他猶嫌禮薄而不悅,他欲為周公。
皇後亦恃蔭庇而奢濫乖忌。
皇後無子,每有宮人孕育,辄随嫉害,難有保全者。
桓帝不敢譴怒,但疏之。
延熹二年(159),皇後失寵,憂郁而死。
桓帝不滿梁氏專暴,遂與中常侍單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合謀,誅滅梁氏。
五宦官同日封侯,時稱“五侯”。
皇帝隻要被架空,不得理政,便多要與宦官為伍。
他一旦想奪回權力,宦官便是可以信賴的力量。
梁氏被滅,普天同慶,但五侯得勢擅權,驕橫貪暴,又使舉國悲哀。
時叛亂疊起,天災不絕,國庫空,民相食。
忠臣賢士深為痛恨,不斷直言相谏。
宦官更進讒,誣告此輩結黨,诽讪朝廷。
桓帝聽之信之,下诏逮捕黨人。
尚書朱穆深疾宦官,上疏曰:“案漢初之典,士人可任中常侍,中興以後,乃悉用宦者。
自殇帝以來,浸益貴盛,權傾海内,窮困天下。
愚臣以為可悉罷省,博選耆儒宿德,與參政事。
”桓帝怒而不納(《後漢書·朱穆傳》)。
宦官雖因身份卑下,難以登上輔政之位,但以鑽營之道,博得封寵,幹預朝政,已是贻害無窮。
永康元年(167),桓帝死,尊窦皇後為皇太後,太後臨朝。
桓帝宮人數千,未有留下子嗣。
太後與父城門校尉窦武定策禁中,迎十二歲解渎亭侯劉宏為帝,即靈帝。
遷窦武為大将軍,進封聞喜侯,諸窦亦拜官封侯。
名士盧植以窦武素有名譽,上書規之,宜擇宗室年長有德者為嗣,并用宗室賢才,外戚不宜秉政。
窦武不能用。
但窦武與太傅陳蕃參錄尚書事,征用名賢,欲盡誅宦官。
窦武說太後,依舊例,宦者不過監宮廷門戶及管宮中各部财物,如今使與政事而任重權,子弟布列,專為貪暴。
天下兇兇,正以此故。
宜悉誅廢,以清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