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章 缺标題

首頁
    功,以事庸主,難以圖安。

    今将軍若赫然奮發,崇恩振武,必除閹宦,以釋群怨。

    功業已就,天下已順,移神器于己家,推亡漢以定祚,實風發之良時,至決之神機也。

    ”皇甫嵩曰:“人未忘主,天不佑逆。

    若虛造不冀之功,以速朝夕之禍,孰與委忠本朝,守其臣節。

    雖雲多讒,不過放廢,猶有令名,死且不朽。

    反常之論,所不敢聞。

    ”閻忠知計不用,乃亡去(《三國志·賈诩傳》注引《九州春秋》及《後漢書·皇甫嵩傳》)。

     中平年間,涼州韓遂、馬騰等叛亂。

    皇甫嵩、董卓奉诏讨之。

    中常侍趙忠、張讓構陷皇甫嵩,靈帝以張溫代之,張溫無功而回。

    後靈帝複遣皇甫嵩。

    皇甫嵩官至左将軍,為主帥,董卓官至前将軍,為副帥。

    二人因意見相左而有隙。

     中平六年(189)春,朝廷先後征董卓為少府、并州牧,敕令兵屬皇甫嵩,董卓皆辭不就。

    皇甫嵩侄子皇甫郦曰:“本朝失政,天下倒懸,能安危定傾者,唯大人與董卓耳。

    今怨隙已結,勢不俱存。

    董卓拒诏,此逆命也。

    又以京師昏亂,躊躇不進,此懷奸也。

    大人今為元帥,杖國威以讨之,上顯忠義,下除兇害,此桓文之事也。

    ”皇甫嵩曰:“專命雖罪,專誅亦有責也。

    不如顯奏其事,使朝廷裁之。

    ”(《後漢書·皇甫嵩傳》)于是皇甫嵩上書朝廷。

    靈帝責讓董卓,董卓依就抗命,駐兵河東,以觀時變。

    夏四月,靈帝死。

     閻忠說王,皇甫郦言霸,這是東漢末出現較早的王霸之論,此時的皇甫嵩也是深具實力做這些事情的人,但他是儒将,恪守漢家君臣之節,不願亂中取利。

     自黃巾起義暴發,天下遂大亂。

    擁兵反叛,聚衆揭竿者,不可勝數,小者成千,大者上萬,或殺貪官污吏,或占山割地為王,或流為盜賊寇匪。

    黑山張牛角等十餘輩并起,所在寇抄。

    益州馬相自号黃巾起兵,自稱天子。

    幽州張舉、張純反叛,張舉稱天子,張純稱彌天将軍,布告天下,當代漢室。

    大浪滔天,泥沙俱下,起落浮沉,眨眼瞬間。

     初,靈帝何皇後生長子劉辯,王美人生次子劉協。

    群臣請立太子,靈帝以劉辯輕佻無威儀,不可為人主,而有意劉協,然皇後有寵,且何進又居重權,故久不決。

    靈帝疾笃,托付劉協于宦者上軍校尉蹇碩。

    及靈帝崩,蹇碩在内,欲先誅何進而立劉協,何進覺,稱疾不入。

    蹇碩謀不行,劉辯乃即位。

    尊何皇後為皇太後,太後臨朝。

    大将軍何進與太傅袁隗輔政,參錄尚書事。

    劉協封勃海王,尋徙陳留王。

     何進與中軍校尉袁紹、虎贲中郎将袁術交結,欲除宦官。

    袁氏兄弟是汝南汝陽人,自其高祖袁安至叔父袁隗,四世五人為三公,勢傾天下。

    袁紹字本初,有姿貌威容,能折節下士,宦官皆惡之。

    袁術字公路,以俠氣聞。

    何進厚待袁氏兄弟,并博征智謀之士何颙、荀攸、王允、劉表、蒯越、華歆等二十餘人,以為心腹,共議大計。

    何進收蹇碩而誅之,袁紹遂建議盡誅宦官。

    何進欲說服太後,太後不從。

    何進不能立斷,故事久不決。

     袁紹又進策,召四方猛将引兵向京師,以脅太後。

    何進然之。

    何進主簿陳琳認為,何進總握兵權,除閹豎,易如反掌。

    征外兵來,強者為雄,京城必亂。

    何進不從。

    典軍校尉曹操聞而笑之,料其事必宜露,事必宜敗。

     何進敕令前将軍董卓逼上林苑,府掾王匡及東郡太守橋瑁進成臯,并州刺史丁原向孟津,皆聲言以誅宦官。

     何進計謀積日,已走風聲。

    何進入宮迫太後,張讓、趙忠等設伏殺之。

    何進遂做了窦武第二,但袁紹沒有步陳蕃後塵。

    張讓、趙忠一夥閹豎實際上威勢已去,不比當年曹節、王甫等氣焰嚣張。

    袁氏兄弟與何進部曲見何進死,随即圍攻皇宮,屠宰群宦,張讓等劫少帝走小平津。

    董卓至,會公卿迎少帝,少帝欲董卓退兵,董卓不從,護少帝還宮。

     注一:《三國志·魏書·張楊傳》注引《靈帝紀》及《後漢書·何進傳》記西園八校尉:小黃門蹇碩為上軍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紹為中軍校尉,屯騎校尉鮑鴻為下軍校尉,議郎曹操為典軍校尉,趙融、馮芳為助軍校尉,夏牟、淳于瓊為左右校尉。

    靈帝以蹇碩壯健而有武略,特親任之,以為元帥,督司隸校尉以下,雖大将軍亦領屬焉。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