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結合曆史談三國武将

首頁
    用都是獨一無二的。

    荀彧推薦荀攸後,曹操即刻招來了荀攸,并對荀彧、鐘繇說:“公達,非常人也,吾得與之計事,天下當何憂哉!”荀攸開始任太守,後升任尚書,以後曹操任他為軍師,在左右出謀畫策。

    攸深密有智防,自從太祖征伐,常謀谟帷幄,時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

    太祖每稱曰:“公達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顔子、甯武不能過也。

    ”三國演義中顔良文醜被關羽所殺,突出了關羽的勇猛,事實上這二人是中荀攸之計後軍敗才被殺的。

    曹操擒呂布,滅袁術,破袁紹,都有荀攸的計謀,曹操為張繡所敗之前,攸言于太祖曰:“繡與劉表相恃為強,然繡以遊軍仰食于表,表不能供也,勢必離。

    不如緩軍以待之,可誘而緻也;若急之,其勢必相救。

    ”曹操敗後回去就向荀攸表示了歉意。

     荀攸在軍中号為曹操的“謀主”,共獻奇謀妙策十二條,為曹操統一北方做了很大貢獻。

    荀攸并未像三國演義那樣反對曹操為魏王,而是成了當時曹操手下一号謀臣,官任尚書令。

    荀攸死後,曹操提到荀攸就痛哭流涕,可見這位“謀主”在他心目中的分量。

     第六位:魯肅 可能一提到魯肅就有一種忠厚長者的形象,三國演義中把魯肅塑造為誠實君子,對他的才能表現不足。

    魯肅家庭富裕,與周瑜相厚,袁術想起用魯肅,但魯肅見術無綱紀,不足與立事,就遷居到居巢,後從于孫權。

    孫權和魯肅初次相談十分融洽,縱論天下大事,魯肅立刻顯現了他高人一等的戰略眼光:勸孫權兼并黃祖,進伐劉表,以長江天險據守,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

    讓孫權極為佩服,當時頭号謀士張昭以魯肅謙下不足,年少粗疏,勸孫權不要重用,孫權不以介意。

     劉表死後,魯肅提出聯劉抗曹,親自出使荊州,取得了理想效果,為赤壁之戰的勝利創造了先決條件。

    在曹操的強大壓力下,孫權是戰是降猶豫不定,魯肅力排衆議,讓孫權十分感歎: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此天以卿賜我也。

    破曹操後魯肅歸來,孫權持鞍下馬相迎表示對魯肅的尊重。

    赤壁之戰勝利後,又是魯肅力排衆議,從大局出發,勸孫權借荊州給劉備,在當時來說無疑是十分正确的決定。

    周瑜有一個吞并張魯進而吞并荊州的長遠計劃,不過這好象不太可能,劉備絕不會讓東吳打壓自己的生存空間。

    并且違背了孫劉聯合的大局。

    周瑜死後,魯肅代他之任,但劉備強借荊州不還,惹怒了孫權,雙方幾乎兵戎相見,魯肅努力維持這個大局,與關羽單刀俱會。

    肅因責數羽曰:“國家區區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

    今已得益州,既無奉還之意,但求三郡,又不從命。

    ”厲聲呵斥,辭色甚切,關羽無言可答。

    并不是象演義那樣吓得魂不附體,簡直有點降低魯肅形象。

     魯肅四十六歲就早逝了,沒有交代什麼原因。

    孫權為他節哀,以後東吳失去了以和為主的魯肅,呂蒙襲取了荊州,但也打破孫劉聯合得堡壘,直接加速了蜀與吳的滅亡進程。

     第五位:龐統 三國演義中龐統與諸葛亮齊名,事實上這絕非言過其實。

    也許龐統排在第五有點低,也許他比諸葛亮更能輔助劉備完成霸業,然而龐統留給我們的印象太過短暫了,從投奔劉備到卒于雒縣,隻有短短數年,他的才能還沒有得到完全的體現。

    龐統開始為功曹,以他的才能這是小菜一疊。

    龐統名聲遠揚,周瑜死後,送喪入吳,縱論吳國權貴,顯示出他的确是志大才高。

    投靠劉備後為縣令,後經魯肅諸葛亮推薦得到重用,親待僅次于諸葛亮。

    後随劉備進軍益州。

    以劉備的知人之明可以預見至少他的軍事才能要在諸葛亮之上。

    龐統作為劉備二大謀士之一,在三十六歲中箭而死,劉備十分痛惜,言則流涕。

     第四位:司馬懿 喜歡諸葛亮的人都知道司馬懿,因為在三國後期中他們是一對冤家對頭,司馬懿跟曹操有些相似,都是架空了一個朝代的權力,讓自己的兒子去完成霸業,這使他成為了一個朝代的創始人。

    就像諸葛亮一樣,他的才能得到了公認,曹操看出了他有野心,隻讓他做一個“文學掾”的職位,曹丕時期司馬懿受到重用,顯赫一時,但還是處于曹丕的控制之下。

    曹睿是一個明白的皇帝,将他罷歸田裡,後來還是不得不起用他。

    克日擒孟達,智賺曹爽等顯示了司馬懿的老謀深算;平定遼東,對付諸葛亮讓他牢牢地控制了軍權,既增加他自己的功績,又加大了他的權力,為他日後奪權奠定的基礎。

    當然司馬懿智謀無疑極高,在漢中他勸曹操一鼓作氣拿下立足未穩的劉備,可惜曹操沒采納;關羽敗于禁後力勸曹操打消遷都念頭,并成功利用孫劉矛盾擊敗了關羽,讓曹操取得了最大的勝利,因為曹操不但扭轉了局勢,而且挑起了其餘二家矛盾,直接加快了三國統一的步伐。

     第三位:賈诩 從三國前期到後期,賈诩都活躍在不同的場合,開始在董卓手下效力,後勸李催等進兵洛陽,使當時都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