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結合曆史談三國武将

首頁
    城飽受戰亂之苦,賈诩較為自責;後又輔助張繡,對抗曹操,取得了部分勝利,尤其是他對追擊曹操勝負的判斷讓人拍案叫絕,因為他的對手同是智計過人的曹操,更顯賈诩計謀高人一籌。

    官渡之戰時,他力勸張繡投靠曹操,分析入情入理,曹操果然不計前嫌厚待張繡,對賈诩更是格外重視,封他為執金吾,從此賈诩成為了曹操最重要最信任的謀士之一。

    曹操對賈诩幾乎言聽計從,唯一一次不聽勸告在赤壁之戰: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荊州,欲順江東下。

    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飨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士樂業,則可不勞衆而江東稽服矣。

    ”曹操不從,損失慘重,失去了一統天下的好機會;戰馬超時的離間計達到了分化瓦解的目的。

     賈诩是曹營後期最重要的謀士,曹操曹丕都對他信任倍至,在立魏王太子的事情上他巧妙地引用袁紹劉表的例子達到了立曹丕為世子的目的,雖然賈诩是曹丕的心腹,但立曹丕确實是當時合适的選擇。

    曹丕稱帝後自然對賈诩感激萬分,立刻封他為太尉,三公之一。

    在後期他也為曹丕出了很多計策,成為魏國的元老。

     可以說,賈诩謀人、謀己、謀天下都達到了很高境界,賈诩在封為三公之後毫不張揚,而是明哲保身、不結交權貴。

    曹丕為人陰險狠毒,連叔父曹洪都要處死,賈诩這一行動在當時十分明智,在魏國的高級謀臣中,賈诩善始善終,避免了悲劇的發生。

     第二位:荀彧 荀彧出生在颍川一個極有名望的家族,他風采雅量,年輕時就已名播遐迩,當時知名的人物鑒賞家何颙,很早就對荀彧下了"王佐才"的評價。

    荀彧先從袁紹,見其不能成事,随即投靠了曹操,曹操得到荀彧大喜過望,稱他為“吾之子房”。

     荀彧作為曹操的頭号謀士,無論從地位、作用還是貢獻上都無人能出其右。

    他為曹操建立的功績無可計數。

    首先,他自己名重天下,影響了一大批智謀之士為曹操效力,在識别人才上,荀彧顯示出高出群侪的眼光,舉薦了包括荀攸、郭嘉、程昱、鐘繇、司馬懿在内的智囊,這個班底幾乎囊括曹操早期最重要的謀士。

    同時,荀彧賴以服人的,還有自己風高節亮的道德風範。

    他為人謙和,折節下士,居高不傲,一心為公。

    著名謀士鐘繇,對荀彧就佩服得五體投地,稱他為顔淵再生,所謂"能備九德,不貳其過,唯荀彧然"。

    司馬懿更不避美言地認為:"耳目所從聞見,逮百數十年間,賢才未有及荀令君者"。

     荀彧的才能實在是很難描述:他平身為曹操六出奇計,其他的更是數不勝數,曹操對他幾乎言聽計從,“深根固本以争天下、挾天子以令諸侯、先滅呂布後滅袁紹、四勝四敗之說力勸曹操對決袁紹、官渡之戰勸堅守以待敵之變、勝利之後建議平定河北以免二袁養成氣候、陰出陽、業迫使劉琮投降”等,這些計策極具長遠戰略眼光,全是舉一足而動全身,對今後局勢有着深遠的影響。

    有些建議是他力排終議而最終曹操采納。

    可以說,曹操從一個弱小割據勢力發展到與袁紹争鋒的軍事集團,進而成為北方統治者,與荀彧是息息相關的。

    在那種複雜情況下,曹操随時都有“一着有誤,滿盤皆輸”的危險,袁術、呂布、張繡,陶謙、劉備、袁紹、公孫瓒任何一個都有争雄天下的可能,然而為什麼是他們失敗曹操勝利?就因為曹操能采納荀彧正确意見,按照荀彧戰略策劃一步步走向成功,這期間的時局複雜多變,在我看來,荀彧的任何一計都不遜于諸葛亮的三分天下之論,荀彧的思慮之深,眼光之遠決不是其他人可以替代。

    就像曹操所說的那樣:侍中守尚書令荀彧,積德累行,少長無悔,遭世紛擾,懷忠念治。

    臣自始與舉兵,周遊征伐,與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發言授策,無施不效。

    彧之功業,臣由以濟,用披浮雲,顯光月。

    ……天下之定,彧之功也。

    這段話的大意就是按照荀彧的計策行事,沒有不成功的,我之所以能平定天下,全是荀彧的功勞。

    當然曹操的話有些誇大,但是并沒有什麼不實之處。

    作為統治者的曹操,能有這樣的心胸,也是難得。

     曹操稱荀彧為“吾之子房”,多數時候曹操遠征在外,荀彧鎮守後方,治理朝政,總管軍糧人事調度,代曹操行使權力,很多事情都是全權管理,這很像蕭何。

    但這并沒有妨礙他為曹操出謀劃策。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是張良的功勞,也是荀彧的風格,可以說,荀彧集張良蕭何的才能于一身,的确是“略不世出”的大才。

    出于種種原因,諸葛亮的地位不可超越,将他排在了第二位。

    然而荀彧阻礙曹操為魏公,不管他出于何種考慮,卻觸犯了曹操的大忌,由于曹操急于架空漢帝權力,考慮倒荀彧在曹營中特殊地位,在那之前他對荀彧言聽計從,不打倒他的話估計曹操難以如願以償,造成了荀彧不得善終的悲劇。

    可惜的是荀彧這樣一位德才兼備的大才,卻仿佛遠在天外的流星,不能像張良那樣照耀千古啊。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