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請将須行激将法”——《三國演義》中的激勵謀略

首頁
    激勵是管理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理論。

    按照心理學的原理,人們行為的動力來源于人們的各種需要。

    當人們産生某種需要之後,就會轉化為具體的動機,引發出某種特定的行為。

    而激勵是對實現需要動機的強化。

    管理者通過激發鼓勵,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被激勵者的主觀能動性,發揮一個人才能的最大效能,從而更迅速、更完滿地實現管理目标。

     激勵是超越時空的管理功能。

    我國古代兵家早就反複揭示了戰靠民、民靠氣、氣靠激的道理,并導演了許多通過激勵,化險為夷,以少勝多,大獲勝利的輝煌戰例。

    項羽破釜沉舟,韓信背水列陣,吳起與士卒同甘苦,戚繼光執法斬子,都可以為管理心理學增輝添色。

    同樣,在《三國演義》這部巨著中,時時可見關于激勵的生動描寫,表達了極其豐富的激勵思想。

    發掘和研究這些思想,對于建立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激勵理論,運用紮根于中國大地的激勵手段,推動四化建設,大有裨益。

     (一)“軍無财,士不來;軍無賞,士不往”——“賞”的激勵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由于街亭失守,倉促退兵,各路兵将都有敗損,惟獨趙雲所部不折一人一騎,辎重等物,也無遺棄。

    因為趙雲“獨自斷後,斬将立功,敵人驚怕”。

    諸葛亮不由贊歎道:“真将軍也”!于是“取金五十斤以贈趙雲,又取絹一萬匹賞雲部卒”。

     象這樣賞賜部将的例子,在《三國演義》裡經常看到。

    曹操得了典韋,就“解身上錦襖,及駿馬雕鞍賜之;收了許褚,當即“賞勞甚厚”;關羽替曹操斬了顔良、文醜,又要求到汝南作戰,曹操說道:“雲長建立大功,未曾酬謝,豈可複勞征進?”可見,論功行賞是曹操一貫的作法。

    孫權也不例外,魯肅夜半給孫權獻上了王霸之策,孫權“次日厚贈魯肅,并将衣服緯帳等物贈肅之母”;甘甯百騎劫曹營,孫權“賜絹千匹,利刀百口”。

    可以說,我國古代兵家“賞祿不厚則民不勸(盡力)”(《尉缭子·戰威》),“禮賞不倦,則士争死”(《黃石公三略》)等觀點,包括曹操本人所總結的“軍無财,士不來;軍無賞,士不往”(《十一家注孫子》),在《三國演義》中得到了充分的藝術體現。

     物質的需要是任何一個人所必需的。

    因此獎賞是激勵的基本而重要的一個手段。

    現代管理者借鑒傳統文化中的激勵思想,就必須以看得見的物質利益,把職工和企業給為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使企業在職工心目中成為自己切身利益的代表,從而關心企業的生産經營,安心本職工作,獻身于企業的繁榮昌盛。

     人才要給厚祿,大功要給厚賞。

    諸葛亮一次贈給趙雲“五十斤金”,充分表現了諸葛亮的重待人才。

    人才的物質需要是和再生産人才的需要是一緻的。

    這類需要的水平和滿足程度應該受到生産力發展水平的制約,同時必須以人才向企業、向社會提供的勞動數量和質量為依據。

     (二)“丈夫處世兮立功名”——“功名”的激勵“群英會”是赤壁之戰中的精采片斷。

    每當讀到這裡,周郎的歌聲仿佛響在讀者耳邊: “丈夫處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

     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發狂吟!” 與這首歌相得益彰的是周瑜對蔣幹說的一段表明自己心迹的話。

    他說:“大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義,内結骨肉之思,言必行,計必從,禍福共之。

    假使蘇秦、張儀、陸賈、郦生複出,口似懸河,舌如利刃,安能動我心哉!”在這裡,一個志滿意得、心忠志堅的周瑜活鮮鮮地立在我們面前。

     是的,《三國演義》中的周郎,雖然對外遇到個高出自己的諸葛亮,在争奪荊州中處處受挫,最後飲恨而亡,但在東吳集團内部卻是春風得意,深得倚重。

    孫策得到周瑜時高興地說:“吾得公瑾,大事諧矣!”臨死又給孫權遺言:“外事不決,可問周瑜”。

    更有一層是周瑜和孫策還有連襟之親。

    周瑜年紀輕輕,就被拜為大都督,總領江東水陸軍馬。

    無怪乎,周瑜對孫吳政權感激涕零,竭忠盡力。

    他向孫策表示“某願效犬馬之力,共圖大事”;向孫權表示:“願以肝腦塗地,報知己之恩”;向吳國太表示:“敢不效犬馬之力,繼之以死!”赤壁之戰前夕向孫權請戰:“臣為将軍決一血戰,萬死不辭。

    ” 劉備攻下漢中之後,手下衆将都要推他稱帝,無奈劉備故作推辭。

    這時諸葛亮勸進說:“方今天下分崩,英雄并起,各霸一方,四海才德之士,舍生忘死而事其上者,皆欲攀龍附鳳,建立功名也。

    今主公避嫌守義,恐失衆人之望。

    ”衆将也齊聲說道:“主公若隻推卻,衆心解矣。

    ”張飛更是急得大叫起來。

    真是一語破的,古人可謂坦誠!于是劉備答應先進漢中王,對文臣武将“各拟功勳定爵”,衆人皆大歡喜,繼續思恩效命。

    曹丕稱帝後,諸葛亮又一次請劉備即皇帝位,劉備還是“堅執不從”。

    諸葛亮尖銳指出:“文武官僚,鹹欲奉大王為帝,滅魏興劉,共圖功名;不想大王堅執不肯,衆官皆有怨心,不久必盡散矣。

    若文武皆散,吳魏來攻,兩川難保。

    ”劉備畢竟沒有迂腐,到底接受了諸葛亮的建議當了皇帝,對“大小官僚,一一升賞”。

    于是“兩川軍民,無不欣躍”。

    在這裡,諸葛亮正是通過不斷滿足“功名欲”,增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