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夷陵之戰論述和軍事辨析

首頁
    至整個吳越就暴露在上遊蜀軍兵鋒之下。

    而這段崎岖的山地也正是東南一方防守的關鍵,在今天宜都,夷陵一帶在中國曆史上經曆“大小戰争數百次”《三峽夷陵》建安十五年劉備改臨江郡為宜都郡,張飛為宜都太守。

    建安二十四年,陸遜占領宜都郡,獲取夷道、夷陵、秭歸等縣,任宜都太守在此築城。

    自古以來,宜都就有被稱為“楚蜀咽喉”、“鄂西門戶”、“三峽門城”,曆來為兵家必争之地。

    四。

    戰役初期。

     魏黃初三年,蜀漢章武二年,東吳黃武元年。

    (公元222年)正月,劉備命令吳班、陳式四萬大軍,數千騎兵出秭歸,進攻夷陵,二月,劉備從秭歸親自率主力“緣山截嶺”而進,進攻“夷道猇亭”。

    同時命令黃權率軍駐紮在江北,與吳軍在夷陵對峙。

    留趙雲鎮守江州,作為後衛。

     針對蜀漢的進攻,“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督硃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

    ”孫吳有“授兵”制度,這些“将兵”後來雖然成為了生産奴隸,但是其中還是不乏骁勇善戰之士。

    除了“敢死,解煩”這些東吳精銳部隊,“将兵”們在夷陵戰場上居功至偉。

    具體部署如下:(1)虎威将軍朱然,率軍五千總鎮江陵。

    (2)振威将軍固陵太守潘璋率軍數千鎮守當陽,麥城,夷陵一線,防止蜀軍從北面突破,同時監視魏軍從襄陽宛城南下。

    保障陸遜軍團右翼的安全。

     (3)安東中郎将孫桓率軍數千鎮守江南夷道,保障陸遜軍團左翼的安全。

    (4)步骘,鮮于單率數千人屯紮在荊南長沙一線,防止蜀軍偏師和武陵蠻夷兵。

     (5)陸遜主力約三萬人屯于猇亭。

    當然,這個部署是戰役初期的防禦體系,當戰役進入中後期直到決戰,其調動還是很大的。

    從攻破李異,劉阿占據秭歸突破邊境,一路進攻到夷陵地界,劉備對孫吳的壓力很大。

    孫桓出戰劉備前鋒,結果戰敗,退保夷道。

    劉備軍甚銳,派馬良去招募“武陵五谿蠻夷”兵,頭領沙摩轲等紛紛來歸。

    這又為劉備增添了生力軍。

    這段時間,孫吳雖然也有“宋謙等攻蜀五屯,皆破之,斬其将”的戰績,但總體上講,劉備的優勢還是很明顯。

    總的來說,戰役初期是劉備對陸遜采取強勢的進攻,陸遜明智的避其鋒銳,全線退守。

    即使是“孫氏宗親”孫桓被圍他也不去救,,不去與劉備強争夷陵,把國境内200公裡的山地留給蜀軍,把主力安排在猇亭,尋求戰機。

     五。

    戰役相持。

    從章武二年三月到六月,戰役基本處于膠着狀态。

    面對陸遜的全面退守,劉備開始出昏招。

    “蜀軍分據險地,前後五十馀營”《三國志·孫權傳》“備從巫峽、建平連圍至夷陵界,立數十屯......使将軍馮習為大督,張南為前部,輔匡、趙融、廖淳、傅肜等各為别督”《三國志·陸遜傳》簡言之就是:劉備在山地丘陵地區,依次展開長達“七百裡”的連營,分兵固守,認為這樣“諸要害皆以固守”,萬無一失。

    其實這是個敗筆。

    正如陸遜所說:“若此間是平原曠野,當恐有颠沛交馳之憂,今緣山行軍,勢不得展” 如果在平原地區,大兵團展開,留下相當數量的戰略預備隊可以避免全線潰敗的危險,有利于往來呼應,縱橫馳騁,而且可以避免敵人從兩翼及後方夾擊。

    但這是在山區,“緣山行軍,勢不得展”,無法迅速往來呼應,一旦連營有一處被破,則勢必排山倒海。

     陸遜看出了“戰機”,但他知道“時機”還不成熟,他要把劉備“拖垮,熬熟”再一口吃掉。

     劉備這邊雖然也沒閑着,但他做的都是“無用功”,他命令吳班率幾千人去引誘吳軍出戰,把八千精銳安排在山後,可是陸遜根本不上他的當,劉備就這樣與陸遜從年初對峙到年中“夏六月”。

    “黃氣見自秭歸十馀裡中,廣數十丈”,這個“黃氣”其實就是天氣炎熱造成的。

     陸遜看到時機成熟,此時就已經有了周密的計劃。

    為了萬無一失,他還是先試探一下劉備,“乃先攻一營,不利”,陸遜此舉就是要看看劉備的“連營”是不是還留了一手。

    結果證明,除了易守難攻,憑險立營之外,劉備什麼後手也沒留。

    于是,陸遜知道時機成熟了,或者說,他等的就是這個時機-----火攻。

     六。

    畢其功于一役。

     陸遜在決戰前命令每名士卒手持火把,進攻蜀漢諸營,同時從這場決戰的吳方參戰将領來看,陸遜将朱然和潘章的部隊也都全數調到了前線,要在火攻之後,全線出動,對劉備發動緻命的一擊。

    劉備的七百裡“穩固”連營,被一支支火把燃起,天氣炎熱,樹木叢生,營帳相連,其慘烈可想而知。

    韓當“與陸遜、硃然等共攻蜀軍於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