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鄉,大破之”徐盛“攻取諸屯,所向有功。
”潘璋“部下斬備護軍馮習等,所殺傷甚衆。
”孫桓“投刀奮命,與遜戮力,備遂敗走。
桓斬上(兜)道,截其徑要。
備逾山越險,僅乃得免”朱然“攻破備前鋒,斷其後道,備遂破走。
”駱統“以随陸遜破蜀軍於宜都,遷偏将軍。
”再聯系劉備的部署可知,大火一起,吳軍全線出擊。
(1)潘璋出夷陵,從北線進攻,斬殺蜀漢“大督”馮習,擊潰江北軍。
(2)陸遜韓當一面從正面進攻,一面迅速包抄到“涿鄉”和馬鞍山一帶,斷劉備的歸路。
(3)朱然則協同夷道孫桓進攻江南蜀軍,包抄并進軍到“涿鄉”,與陸遜在此會合,他們攻破的是蜀軍前鋒張南。
(4)其餘徐盛,駱統等人也都分頭跟進。
在從“涿鄉”到“馬鞍山”這一段,雙方是有激烈戰鬥的,最後劉備逃跑不及,被合圍在馬鞍山,劉備“陳兵自繞”,陸遜豈能放過這條大魚?“督促諸軍四面蹙之”,蜀軍傷亡慘重,死萬餘人,死保他們的皇帝,眼看“土崩瓦解”。
但劉備畢竟戎馬一生,經驗還是很豐富的,他命令夜間突圍,并且讓士卒把軍裝脫下來點火阻塞道路,阻止追兵,最後在趙雲的接應下,終于跑到了魚複(永安),《華陽國志》記載,給劉備斷後的是大将傅彤,他的部隊全軍覆沒,最後孤身力戰,大罵“吳狗”,甯死不降,以身殉國。
孫吳乘勝追擊,李異,劉阿“鹹魚翻生”,直追劉備到川口。
這一仗陸遜大破劉備精銳十餘萬,《傅子》記載:“權将陸議大敗劉備,殺其兵八萬馀人,備僅以身免”,這個“殺八萬”未免有點誇張,《華陽國志》記載後來劉備屯永安,孫權“懼”,求和,說明劉備還是保留了相當的實力。
但是,蜀漢的大敗卻是可以肯定的。
蜀漢張南、馮習、傅彤、沙摩柯被斬,杜路、劉甯投降東吳,黃權投降曹丕,馬良、程畿也皆隕命。
七。
蜀軍兵力探讨。
蜀漢章武二年正月,劉備的先頭部隊吳班,陳式等出秭歸,同時,也就是魏黃初三年正月,孫權上書曹丕說:“劉備支黨四萬人,馬二三千匹,出秭歸,請往掃撲,以克捷為效。
”這個“支黨”就是指劉備的先頭部隊。
二月,劉備從成都回到秭歸,蜀軍的主力才從秭歸出來。
可見劉備的“前部支黨”就已經達到了四萬人,兩三千騎兵。
後來劉備部署:“馮習為大督,張南為前部”,這個部署很可能要包括吳班和陳式的這四萬人馬,甚至更多,也就是說,馮習和張南的部隊已經在四萬以上。
結果這些“前鋒”被潘璋朱然和孫桓切斷後路,全數覆滅。
劉備被圍馬鞍山,傷亡萬餘,後來劉備還能一路狂奔上百公裡,等到趙雲接應,可見劉備的主力在被火攻之後還是保持了數萬人,否則面對陸遜和朱然,孫桓等人的主力部隊,不可能血戰之後傷亡萬人,還能突圍而去。
那麼在沒有被火攻之前,其兵力很可能也保持在四萬左右。
另外,劉備還有長達700裡的數十“屯”,有“輔匡、趙融、廖淳、傅肜等各為别督”,很保守的估計也有萬人。
江北黃權的兵力也不會少于五千,馬良招降的蠻兵也有數千。
那麼也就是說,不計算趙雲的接應部隊,僅僅是劉備部署在吳境的部隊就有十萬以上,陸遜的部隊則是五萬有餘。
根據蜀漢投降時的十萬兵力之說,劉備要留兵守漢中,成都的地方,帶出來的兵力不可能達到十萬。
但是,我們可以聯系事情的發展看。
建安二十年,劉備隻有西川,沒有漢中,孫權犯荊州,劉備可以帶五萬人馬來救援,可見當時劉備在蜀中的總兵力不會少于十萬,因為除了劉璋的人馬,還有劉備從荊州帶來的原從人馬和荊州軍。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取漢中,上庸,和武都,雖然有戰争消耗,但此時兩川的兵力比四年前劉備一川兵力應該隻多不少,蜀漢兵力達到鼎盛。
同時考慮到蜀漢後期連年戰争,“民疲兵勞”,兵力比諸葛亮時期應該少,劉備時期的蜀漢兵力應該比這個“十萬之數”多,諸葛亮的“開府治世”就是在恢複夷陵的損失。
所以,劉備所帶的兵除了蜀兵,還有原荊州兵,原從人馬,甚至包括新得的“胡羌”兵,再加上蠻兵,那麼減去這個數目也就和“疲敝”蜀漢的十萬數相吻合了。
漢中,成都,地方和趙雲有六到七萬人馬,劉備帶走的“純蜀兵”有五到六萬,其餘的是“四方精銳”當在四萬以上。
再看看,關羽的荊州集團有五到六萬比較合理,那麼蜀漢在鼎盛時期的兵力達到二十萬二三萬,這和晉滅吳時,吳的兵力是相當的。
占有荊州吳越的東吳和占有兩川荊州的兵力相當是可以接受的。
從建安二十四年到章武二年,這一年多的時間,劉備除了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