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嶽父被殺,理應報仇,無可厚非。
而大家忘了呂布在親情面前的作為了,他殺丁原和屠董卓并非是無個人利益可取而為之的。
這次的徐州也是隻為報仇而起兵的麼?不是,呂布向來無視親情,至少是輕視親情。
而此時為老丈人動武,正是和前兩次一樣,利益當前!此時機是讓呂布看見還是陳宮等人就不得而知了。
這客觀的利益便是,一方太守,如此時不占徐州恐借人一輩子地了。
不知道各位看官還記得這個借字麼?此番事件之後,呂布便得徐州而劉備則暫借小沛了。
而曹豹被殺之事也因真正目标的達成而不惜自滅了。
于是呂布見劉備後不要找張飛報仇而是将他們客客氣氣得迎回小沛了。
有句話:君子愛财取之有道。
如此借地謀主,恩将仇報之人實在難稱君子。
4“生死之意”,死是必然結果,但意義卻各不相同,三國時期。
不少忠臣良将生死置之度外,為忠而亡,受之敬仰,為志而亡,受之愛戴,為義而亡,受之效仿,為情而亡,受之憐憫。
任何時刻并非有人願意去死,而求死之人想必已找到超越生死的意義,所以舍生取義。
這是聖賢真正能做到的,呂布沒有做到,所以他決非聖賢。
尤其在聖賢倍出的三國時期,他顯得尤為失敗。
再觀常人之死,常人無大志,生死看得很重,但理義廉恥并重。
殺其父者必殺之,湮人妻者必殺之,弑其兄者必殺之,斷其子者必殺之。
呂布仍沒做到。
他在死前做的最後一件事那便是求降。
這一降為救萬民麼?為全情意麼?為明志向麼?縱觀他一生,不難想到他死前必有此舉。
此舉客觀來說不能算呂錯,一般常人皆如此,隻是我們把呂布看成一方諸侯了,或者看成他的武功可以蓋世了,更有甚者把他看成“英雄”了。
所以都不願看他被捉求降。
但其實他始終是個小人物,武藝再高,卻為子為臣,手下有賢良之才,卻颠沛流離。
小人物曆程在演義中克化的淋漓盡緻,在正史中記載的也合情合理。
最後說一下呂布的能力,引:“事實上,他隻會騎馬耍戟;至多能帶上幾百人或幾千人,作一個偏裨之将,他個人的武藝相當高強,然而戰術的知識有限,戰略的學問毫無。
至于政治,他更是門外漢了。
我們再說得淺一些,他有勇無謀;而他的勇,也不過是比起匹夫之勇略微高些而已。
”這便是武藝一流的呂布在客觀軍事中的作用。
這也是武藝超群的呂布總被稱為家将的一個原因。
更何況他雖勇而不忠于主,無人善待之,其能何在?他雖猛而不納賢言,無人善扶之,其能又何在?他的一身武藝隻能受凡夫之敬仰,何奈我隻一嗤鼻。
朗朗乾坤其容小人所逞強,此人必自取滅亡。
三國時期有不好英雄豪傑,這些天地男兒的鮮明事迹證明着古往今來中華兒女的千古美德。
他們必将流芳百世,銘記人心。
相形之下,三國時期的惡義行徑更顯得醜陋無比,三國時期不乏無仁無義之輩,也不乏無不忠不孝之徒,更有不少無德無謀之人,但像呂布這樣無仁無義不忠不孝無德無謀集一身實為罕見。
再看看同時期成事的諸侯,曹魏聚賢能而征天下,劉備施仁義而建蜀漢,孫權任奇才而保江東。
呂布在他們面前猶如牛毛比泰山,熒光比日月。
若有人稱其為英雄,上述三位何言而論?隻看一個人的主觀意識,或者隻看一個人的客觀結果都太片面了,評論一個人應從主客一緻,意識導緻結果,結果體現意識。
斷章取義實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