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人們提起三國中的武聖關羽的大名時,都會不由自主的想到雲長的終肝義膽,超群武藝,堂堂相貌……在衆多三國人物之中,也隻有關公被後世尊為神來供奉。
本人對關羽也是佩服的五體投地,以他作為自己所崇拜的偶像之首。
然而,用客觀的眼光來評價這位神明之時,我不得不承認關公有許多性格缺憾。
正所謂人無完人!
關羽一生戰績卓著,自桃源結義,随大哥征黃巾,溫酒斬華雄,虎牢戰呂布,徐州斬車胄,白馬斬顔良,延津誅文醜,過五關斬六将,古城斬蔡陽,白河智用水,華容釋曹操,長沙釋黃忠,單刀赴會,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征樊城刮骨療毒……如此之多的戰功足以使他成為三國中的超一流戰将,又飽讀春秋史書、兵法戰冊,他的忠義形象又使他成為後人尊崇的神,但關羽的一次疏忽大意而導緻的重大失敗―――大意失荊州,手中青龍偃月刀,胯下追風赤兔馬,馳騁疆場所給人們帶來的快感,卻遠遠不能抵補大意失荊州而給人的傷痛。
諸葛亮并不畏孟德,仲達,但害怕的卻是雲長。
作為己方勢力的中堅,反而比敵方勢力的強大更加使孔明感到畏懼,這的确很耐人尋味。
諸葛亮怕他什麼?怕他身在曹營心在漢?非也!怕他武藝不精,難以在百萬軍中取上将之頭如探囊取物?非也!怕他成府不深難以統率三軍,不堪軍國大任?亦非也!到底孔明怕他什麼?孔明怕的是關羽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怕的是驕傲自大,破壞孫劉聯盟,使自己的《隆中對》毀于一旦。
然而孫劉聯合抗曹是孔明三國鼎立的根本大計,此計不成,蜀國難保,自己的殷殷心血也會随之付諸東流。
劉備攻打西川之時,所帶的軍師龐統雖也是三國當中數一數二的智囊軍師,但也不及孔明,黃忠、魏延雖也是勇冠三軍的猛将,卻也不及關、張、趙,劉備這麼做也是因為想到如征西川不成,卻也有牢固的荊州根基作為家底。
後來落鳳坡鳳雛辭世,劉備不得已派關平去召集孔明、翼德、子龍前去助戰,已有讓雲長守荊州之意。
孔明臨行之時,怕關羽無法達成固守荊州的任務,對關羽言道:“雲長念桃園結義之情,可竭力保守此地。
責任非輕,公宜勉之。
”并交割印绶,“這幹系都在将軍身上。
”雲長到:“大丈夫即領重任,除死方休。
”孔明見他說出“死”字,心中不悅,想要不給,其言已出。
孔明問:“若曹操引兵來犯,若何?”雲長道:“以力拒之。
”孔明又問:“若曹操孫權齊起兵來,如之奈何?”雲長道:“分兵拒之。
”孔明道:“若如此,荊州危矣。
我有八個字,将軍牢記,可保荊州―――北拒曹操,東和孫權!”
說道底,諸葛亮怕關羽搞不好和東吳的關系。
荊州與東吳接壤,又是一塊“借”而未還的有争議的地方。
關羽作為此處的守将,最難處理的就是保住荊州與維護孫劉聯盟這兩者之間的關系。
諸葛亮的原則就是既不傷害孫劉聯盟,又能常“借”荊州不還。
但諸葛亮怕關羽不能遵照這個原則。
諸葛亮識人很準,雖有揮淚斬馬谡的失誤,但這也不足以掩蓋孔明這個優點。
他深知關羽其人,識小義而未必識大義,盡小忠而可能害大忠。
關公素以忠義聞名于世,而他所忠義的是桃園之義。
對天下大義不能說不明,有時卻犯些錯誤。
否則他不會阻撓劉備去三顧茅廬,也不會刁難軍師初用兵。
隻知道孔明避而不見使大哥丢面子,卻不知如果沒有孔明将會失去争奪天下的機會。
關羽降曹,曹操厚待與他,關羽是知恩必報之人,華容釋曹操,雖是諸葛亮知關羽義氣,有意讓他守華容而還曹操人情,但關羽對曹操還是存有舊情的。
曹操在三國之中,算是會用人的第一高手,無數奇人義士無不聚其麾下,為之效命。
關羽雖重桃園之情,卻也被曹操打動一二。
後聯吳抗曹之時,對關羽來說,似乎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