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國毀于關羽之手

首頁
    聯疏抗親之舉,此關羽必不屑為之。

    卻說為何留關羽守荊州,這也是必然。

    荊州重地,非至親之人,文武雙全者不能守。

    劉備至親惟關、張二人,關張之中,二弟顯然比三弟更為合适。

    也許有朋友會問為何不留守趙雲。

    本人也為此深感疑惑!趙雲論武功修為,成府德行皆不在關羽之下,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子龍長坂坡一戰殺的七進七出,血染征袍,懷抱幼主,殺出重圍,對劉備的忠誠不言而喻,後劉備又摔子以收民心。

    更使趙雲為之肝腦塗地,在所不辭。

    但劉備最終還是選擇關羽,這也是劉備性格缺點所緻,相比之下不如曹操能識人用人。

    在劉備看來,非關羽不能守荊州,而在諸葛亮看來,關羽的的确确不是守荊州的最佳人選。

    但疏不間親,此話也不能對劉備直說,他也深知劉關張桃園結義之情,便也不好再管。

    為了讓關羽心悅誠服地執行自己制定的聯吳抗曹的根本戰略,諸葛亮可算煞費苦心,他陽算曹操,陰算關羽。

    他也知關羽的“曹操之情”不解,不能真心聯吳抗曹,從而走出華容這步棋。

    這步棋是步殺招,一舉四得:一是殺殺關羽的傲氣,從而令他折服;二是提醒關羽,他有曆史問題,自己并不清白,因此才不讓他執行重要任務;三是要根除他的“曹操之情”,這次放過曹操,以令他足以報答曹操所給他的一切,此後抗曹也不會背上不義的罵名:四是曉以大義,讓他體會守小義而損大義的後果。

    但任憑諸葛亮如何費盡心機,關羽有他自己的做人原則和行為邏輯。

    關羽前期的赫赫戰功,使他有了驕傲自大的不良風氣,對東吳更是毫不放在眼裡。

    諸葛瑾幾次來所要荊州,都被關羽吓走。

    魯素用計騙關羽到陸口臨江亭飲酒,反被關羽單刀赴會。

    孫權有意娶關羽女兒做兒媳,但關羽卻道:“虎女怎肯嫁犬子!”再度破壞孫劉聯盟。

    關羽種種行為終于令孫權忍無可忍,以陸遜接替呂蒙作為都督,以麻痹關羽之心。

    關羽驕傲自大,果然中計。

    他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使自己腹背受敵,前有國家之敵曹操,後有自己一手創造出來的敵人孫權。

    結果隻落了個喪師失地,敗走麥城,窮途末路,身首異處。

    如果關羽能夠接受孫權聯姻的條件,吳蜀能夠親上加親,同心協力聯合抗曹,曆史可能就要重新書寫了。

    關羽的死也是劉備東征孫權的直接原因。

    劉備因二弟的死悲痛欲絕,同時也要面對自己一生中最困難的選擇:要顧全孫劉聯盟的大局,就不能為關羽報仇,結義誓言便不能遵守,便會使自己失去立身之本―――人和;報仇,就要傷害自己的立國之本―――孫劉聯盟,益州初定,國立不強,此時大舉出兵,必傷元氣。

    相比之下,做做樣子的報仇才應該是上策。

    此時的劉備又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領―――哭。

    但這次是真的哭了,傷心欲絕、痛徹肺腑的哭。

    衣服破,尚可補,手足斷,安可續!痛哭了幾場,便決定為義弟報仇。

    諸葛亮趙雲等人苦苦相勸,稍使劉備回心轉意。

    但從阆中趕回來的張飛卻讓劉備徹底下定了決心。

    也許進攻的開場是演戲,但開場的過于精彩讓劉備真正進入了角色,以為甩掉了軍師這潭清水,自己這條魚也能上陸地了。

    然而結果自然是自誤誤國。

     統觀全局,有了孔明,才有孫劉聯盟;有了孫劉聯盟,才有赤壁之勝,才有吳國轉危為安,蜀國從無到有,才有三足鼎立之勢,所以說三國成于孔明。

    再重新看待一下,因為關羽,才有荊州之失;有荊州之失義弟之死,才有猇亭之敗,以至蜀國從此一蹶不振,直至敗亡,所以說三國毀于關羽之手。

     但關羽依然是關羽,是忠義的代表,是武聖的化身,是神! 最後附詩一首: 昭然垂萬古,不止冠三分。

    天日心如鏡,春秋義薄雲。

    神威能奮武,儒雅更知文。

    漢末才無敵,雲長獨出群。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