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論姜維“誤國”

首頁
     其三,性格固執,不聽良言,人際關系不佳。

    姜維身邊并非沒有有識之士,他們也多次就某些具體的問題勸谏過姜維,比如前面提到的尚書令費袆、征西大将軍張翼,隻是姜維從不采納。

    作為同僚,當具體戰略問題發生分歧之時,姜維甚至缺乏作為一國軍事統帥所應有的涵養。

    (中散大夫譙周在蜀漢後期曾做《仇國論》,勸谏姜維安内而後攘外,說的既誠懇又透徹,可是:姜維看畢,大怒曰:此腐儒之論也!擲之于地。

    )光三國演義中提及的就有好幾處,由此可以想象那平時由于個人涵養問題得罪的人估計也不在少數。

    為帥者,樹立絕對的權威是必要的,可是這并不代表獨斷專行,不聽參謀人員的合理建議。

    如此幾番,很傷人心,所謂獨木難成林,支撐危局是很需要些人格魅力的,作為一位統帥,成為孤家寡人是很可怕的。

    此三誤也!其四,無仁者之心,缺大将風度。

    所謂的“缺大将風度”其實在上文裡已有了部分叙述,最關鍵的是無仁者之心。

    蜀漢昭烈皇帝劉備崛起于群雄之中乃是以仁德為本。

    可是姜維在他的第七次伐魏中(即利用司馬昭弑曹髦,立曹奂之機伐魏那次),因為功敗垂成,一招不慎,被魏敗兵将棧道燒毀,損失糧草無數;結果在盛怒之下竟然犯了一個大錯。

    三國演義中叙述道:餘兵盡被姜維坑之。

    要知道除非是勢力絕對的強大,否則争天下要靠民心。

    姜維采用活埋的殘忍手段屠殺魏軍的降卒,從中國傳統道德角度講就是不仁,試想魏國的軍民還能不同仇敵忾嗎,魏軍作戰時還能不殊死抵抗嗎?反觀魏國方面遇到類似事件時,鐘會說:古之用兵者,全國為上,戮其元惡而已。

    若盡坑之,是不仁也,不如放歸江南,以顯中國之寬大。

    兩廂比較,姜維就落了下風。

    所以說,此四誤也。

    其五,逃避矛盾,明哲保身。

    這一條說實話是有點苛求姜維了。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當他與宦官黃皓的矛盾浮上表面時,采取屯田漢中以求自保的措施,未免就有些值得商榷了。

    也許姜維是所謂的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但是事實上當他遠離政治旋渦,保全自身的同時,也就注定了後來蜀國的命運。

    沒有了鉗制,蜀漢朝中混亂的政局進一步失控,呈現小人得志,君子被棄的局面。

    同時姜維作為蜀漢當時的最高軍事統帥也就失去了居中調動,策應四方的能力。

    從而也就導緻了後來鄧艾偷襲成都,姜維鞭長莫及的結果。

    這就是一種政治責任感,也是政治眼光的問題。

    一般認為,姜維不外出漢中屯田留在成都也未必會取禍。

    因為後主劉禅的一大“優點”就是軟弱膽小,除了一個污蔑他通奸的大臣外,他沒有殺戮過臣子;所以說他會聽信讒言殺害姜維,恐怕倒也不至于有這種魄力和膽量,他其實隻要沒人打攪他享樂就可。

    如若姜維留在成都,恐怕蜀漢還能多延續一段時間。

    此五誤也!其六,孤注一擲,壓錯寶。

    後主投降以後,其實民心還是戀漢的。

    此時姜維卻錯誤的将寶壓在了鐘會的造反的身上,試想魏兵征戰多年,大局方定,家屬在魏,誰有肯從叛呢?反過來說,如果姜維審時度勢,攜蜀漢宗族奔南中七郡,收攏部隊,借南蠻兵,并東吳已經發出的援軍五萬,以姜維的能力至少占了地利(魏軍對西蜀的地形自然熟不過姜維),人和(畢竟西蜀的民心還是向漢的)再奮力一博,時世如何倒也未可知之。

    隻可惜姜維要搞地下工作,就算他心髒病不發,以當時成都的情況,計策也決然成不了(君不見事敗之後:魏兵争欲報仇,共剖維腹)。

    此六誤也。

    其實歸根到底,關于姜維的非議,還是根源于他的定位問題。

    如果把他定位于諸葛亮的接班人,那麼上述的六誤是成立的;但是如果隻把他作為蜀漢的國防部長來看,那麼上述六誤并不完全成立。

    從姜維的人品和操節來看還是出類拔萃的,但是由于三國演義的傾向性問題,反倒是給我們留下了不少疑惑,把姜維拔的太高,與事迹不太相稱。

    姜維其實隻能算是一個比較出色的軍事将領,而非擁有良好大局觀的統帥,這點他遠遠比不過諸葛亮,甚至遜于同時代的司馬昭。

    雖然從個人的角度講,姜維的志向、堅毅、節操是值得後世推崇的;但是作為一國的最高軍事領導人,蜀漢滅亡,姜維是不能辭其咎的,他有他應當負的的責任。

    所以才有了前述的六誤——論姜維“誤國”。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