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從《三國演義》看劉備

首頁
    劉備,字玄德,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蜀漢昭烈皇帝也。

    習鑿齒在其所作《漢晉春秋》中贊劉備道:“先主雖颠沛險難而信愈明,勢逼事威而言不失道。

    追景升之敗,則情感三軍,戀赴義之士,則甘與同敗。

    觀其所以結物情者,豈徒投醪撫寒含蓼問疾而已哉!其終濟大業,不亦宜乎!”演義中開篇便有對其如此之描寫:“榜文行到涿縣,引出涿縣中一個英雄,那人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傑;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塗脂。

    ”好生一副帝王相!備自二十八歲投軍,六十三歲駕崩,曆時三十五年,以其出色的個人魅力,鑄就了其在中國曆史上獨特地位,被人民所稱頌! 一 備世居涿縣,雖“家貧,販履織席為業”,然其幼懷大志,矢志不移。

    演義中稱:“其家之東南,有一大桑樹,高萬餘丈,遙望之,童童如車蓋。

    相者雲;‘此家必出貴人。

    ’玄德幼時,與鄉中小兒戲于樹下,曰:“我為天子,當乘此車蓋!”叔父劉元起聞此言,曰:‘此兒非常人也。

    ’”漢末黃巾起,備與關、張桃園結義,共謀大業。

    然創業之艱人皆共知,破黃巾後僅得一縣令耳。

    便是十八路諸侯讨董卓之際其僅為公孫麾下一卒,立人身後矣。

    嗚呼!其異日堂堂之天子,蜀漢即位者,乃立公孫瓒背後一縣令耳!英雄豈易量哉!卻不知此人乃驚天動地之人?而此一人又有背後之兩人,又是驚天動地之人。

    英雄不得志時,往往居人背後,俗眼不能識,直待其驚天動地,而後歎前者立人背後之日,交臂失之,孰知其後冷笑之意,固早視十八路諸侯如草芥矣! 遙想昔日,劉關張三人結義。

    力求“同心協力,救困扶威,上報國家,下安黎庶。

    ”如此之抱負,又有幾人與之相論乎?歎“髀裡肉生”,何等感慨?“備若有基業,天下碌碌之輩,誠不足慮也。

    ”又是何等英雄之歎?“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如此窮戚不喪志之英雄主義,不正是成功者之前兆乎? 二 曆稽載籍,凡欲成大事者,必以民為先,以仁為本。

    封建社會發展,至漢末以來,漸成高門士族。

    漢末“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之袁氏,“四世清德,海内所瞻”之楊氏,便是如此豪門大族。

    然備不過破落貴族出身,便是比宦家之後曹操,孫權等也更顯卑鄙。

    故屢為罵之“村夫”、“小兒”。

    然備自小長于民衆間,堅信“惟賢惟德,可以服人”之理。

    其為安喜尉,“與民秋毫無犯,民皆感化。

    ”其在新野,百姓贊其道:“新野牧,劉皇叔,自到此,民豐足”。

    後曹操來犯,數十萬民衆随其左右,扶老攜幼,将男帶女,滾滾黃河,兩岸哭聲不絕,劉備于船上望見,大恸曰:“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難,吾何生哉?”欲投江死,左右急救之。

    于後曹軍漸近,衆将勸其“暫棄百姓,先行為上。

    ”劉備亦不許,謂衆人言:“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今人歸我,奈何棄之?”觀董卓“常引軍出城,行到陽城地方,時當二月,村民社賽,男女皆集。

    卓命軍士圍住,盡皆殺之。

    掠婦女财物裝載車上,懸頭千餘顆于車下,連轸還都。

    揚稱殺賊大勝而回。

    于城門下焚燒人頭,以婦女财物分散衆軍”。

    李、郭之亂,盡驅洛陽之民數百萬口,前赴長安。

    “死于溝壑者,不可勝數。

    又縱軍士淫人妻女,奪人糧草,啼哭之聲,震天動地”。

    然備入蜀,“扶老攜幼,滿路瞻望焚,香裡禮拜”。

    故後司馬懿謂其二子曰:“劉備之成帝業者,乃以民為本也。

    ” 夫其初得的盧,伊籍谏之此馬妨主,然備亦言:“但凡人死生有命,豈馬所能妨哉!”伊籍之言尚帶迷信,劉備之語又何嘗不以宿命駁之?然備之所想卻有不同,若此馬果真妨主,吾騎則妨己,贈與他人則損人,如此損人利己之事,又豈能為之?後遇徐庶,庶教其以禳馬之法,備聞而變色曰:“公初至此,不教吾以正道,便教作利己妨人之事,備不敢聞教。

    ”或曰:“此乃劉備收庶之心也。

    ”吾以為:“不然。

    若此真乃收庶之心,何故以後放庶歸曹而全其母之義也?”“使人殺其母而用其子,乃不仁也,留其子不使去,以絕其母子之道,不義也”。

    劉備深明此意,為不仁乎? 備常言之:“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以相反者為能者也。

    ”官渡之戰,許攸數功于曹,而被殺于許褚。

    然殺許攸者,曹操也,非許褚也。

    許攸數侮于操,操欲殺許攸久矣,欲自殺之,而恐有殺故人、殺功臣之名,特假手與許褚耳。

    昔颠颉焚僖負羁之家,而重耳殺颠颉以徇于軍,今許褚殺攸,而操不曾治罪。

    故曰,非許褚殺之,而曹操殺之也。

    曹操資許攸之力以得冀州,劉備資法正之力以得西川。

    而法正恃功而橫,未聞見殺于關、張,許攸恃功而驕,遂乃見殺于許褚。

    君子是以知劉備之厚而曹操之薄矣! 或曰:“劉備将欲興漢反自翦其宗室。

    何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