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蜀中無大将,廖化為先鋒。”說的是三國後期,蜀國因沒有什麼好的将領,而導緻隻能用能力不強的廖化擔當先鋒的尴尬局面。而人們普遍認為造成這個原因的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劉禅的昏暈無能,另一個是蜀國的地理位置關系。而我認為蜀國無大将的原因在早期就已經潛伏着了。我認為蜀中無大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我們回頭看三國早期的劉備是如何招收人才的。
早期(在去新野以前)劉備的人才主要靠兩方面,一是武将自己的投靠,像趙雲、周倉、徐庶;另一個則是吸收其他勢力的人才,在這方面初期主要是陶謙的人才,如糜竺、糜芳和廖化等。而劉備自己去招收的人才卻非常少,可以說一個也沒有。
中期(諸葛亮來了之後到劉備得益州之前)劉備主要在荊州打拼,在這段期間,劉備基本上得到了在荊州的所有才人名士,但這些人都不是劉備自己去找來的,有些是投靠過來,有些是諸葛亮等人找來的。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這些人的名聲在當地很高,或這些人的父輩或他本人曾經當過官。
晚期(得益州以後)劉備的招收進的人才由盛到衰,在得到劉璋的絕大多數将領才士之後,劉備的招收的人才就進入了一個相當平淡的時期,一直到蜀漢滅亡,也沒有什麼招收到好的将領。所以說劉備他并不會去主動去平民百姓中尋找人才,這就使得蜀國在末期根本得不到将領。劉備是這樣,何況他的兒子劉禅呢?二、蜀國用人制度的弊端。大家看姜維時期的蜀魏戰争,從蜀國陣營中冒出來的主要是以前劉備時期的一些主要将領的子嗣,如傅彤的兒子傅佥,關興的兒子關統等等,根本沒有出現平民百姓出生的将領。造成這個原因的直接原因便是諸葛亮、姜維的剛愎自用。其實蜀國中也不凡好的将領:1.諸葛亮也曾贊李嚴是蜀國的陸遜,就因為北伐時兵糧沒有及時送到就被諸葛亮貶為庶民。2.魏延,猛将一個,諸葛亮硬是說他有反骨,要造反,你諸葛亮死了還使出讓馬岱背後偷襲這麼卑鄙的手段。3.羅憲,忠勇有謀,性情溫和,可以說是蜀國末期難得的大将,可姜維就是不用他,卻讓他去守永安城。
從這可以看出,在他們的眼中,隻有你後台夠硬,名聲夠響的人才可以當官,而那些有本事卻沒後台的人根本得不到升遷。而反觀魏國呢,魏國早期的許諸、典韋是曹操不經意間發現的,之後的郝昭是從一個小兵一步一步當上将軍的,杜預則是一個小官吏的兒子,而這些人都是魏國不可缺少的人物。在這方面魏國就更加懂得在平民百姓、小卒小吏中尋找優秀人才,他能知人善任,奠定了統一的基礎。如果蜀國能在基層或平民百姓中去尋找人才,就不會有滅國的結局,最啟碼魏國要等上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才能滅掉蜀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