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1年,飽經風霜的劉備在成都稱帝。
關羽已經兵敗被殺,這時候的蜀漢僅僅局限于益州一角。
根據唐朝杜佑編纂的《通典-食貨典》記載,蜀漢此時有20萬戶90萬口(人);公元263年,後主劉禅向兵臨城下的鄧艾投降,這時的蜀漢共有28萬戶94萬口(人)。
為了考察蜀漢的人力資源,這裡做以下幾個假定:
1蜀漢的人口一直維持在90萬人左右。
實際情況當然複雜,不過這個簡化還是能說明一定問題的。
2蜀漢人口的平均壽命為40歲3蜀漢人口中最有建設能力,包括戰鬥力和農墾能力的是年齡在20-30歲之間的男性青年。
這樣的精兵強将蜀漢有多少?簡單,12。
5萬。
如果以15歲為标志,蜀漢的“戰鬥力”保持在27萬,其中12。
5萬為精銳。
再看看蜀漢的兵力變化。
劉備稱帝一年後就在彜陵之戰中慘敗,幾乎全軍覆沒。
估算其損失為4萬士兵;魏延駐防漢中,估計其兵力為3萬。
因為這兩處都是蜀漢的精銳,也假定他們全部屬于那12。
5萬的精兵強将。
那麼彜陵之戰後蜀漢在益州還有多少精銳?5萬5千;包括漢中,8萬5千。
公元227年,距離劉備兵敗僅僅5年諸葛亮率軍北上漢中開始準備北伐。
盡管他從平定的南方得到了“無當飛軍”這樣的部隊,5年内也會有一定程度的恢複,從上面的數字仍然可以看出,10萬大軍幾乎帶走了當時蜀漢全部的壯勞力。
那麼問題就來了,後方誰來農墾?當然隻有老少婦。
三國時都江堰并不曾被廢棄,諸葛亮為它還專門撥了一千二百兵士民工。
但都江堰隻是一個水利工程,它方便了農墾,本身卻不會農墾,最終還是要靠人來利用這個有利的條件。
而10萬大軍駐防漢中(并不富裕)使得在天府之國種地的人即使不少,效率卻不可能高;而漢中雖然有人力資源,卻缺少良田沃土。
日積月累這當然會影響到蜀漢的家底。
這下子明白曹操從漢中等地先後兩次遷走的十三四萬戶居民對蜀漢是什麼樣的打擊了吧。
按照一戶居民四口估計以及上面的比例,一下子就是6萬精銳的此消彼長。
另外,漢武帝時期開始中國的農業向"精耕細作"發展,其标志就是班固在>中記載的"代田法"。
這一耕作模式的好處就是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擺脫對水源(灌溉)的過分依賴,即使是鹽堿地也能有一定的收成,但需要的勞動量劇增。
曹魏之所以大規模軍屯,就是因為人力資源的欠缺使得它被迫利用士兵這一壯勞力。
而蜀漢精銳盡出,後方的農業恐怕隻能停留在依賴灌溉的基礎上。
對此,我認為其實諸葛亮心裡是有數的。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首先将諸葛亮和曹魏的主要對抗羅列:
太和二年(公元228年)春,諸葛亮出祁山,曹魏震動,但因馬谡失街亭前功盡棄。
太和二年十二月,曹休兵敗淮南後諸葛亮圍攻陳倉,因魏軍有所準備攻城不克而退兵。
太和三年春,諸葛亮派陳式攻拔武都陰平,郭淮稍作抵抗後在諸葛亮主力的威懾下撤退。
太和四年夏,魏在大司馬曹真建議下多路伐蜀,因大雨連綿而撤退,雙方不曾大規模交手。
太和五年(公元231年)春,諸葛亮再出祁山,司馬懿堅守險要不戰。
幾個月後蜀軍因為軍糧供應困難撤兵。
青龍二年(公元234年)四月,諸葛亮出隴東五丈原,并約定孫權同時出兵夾攻。
曹睿親自打退孫權,諸葛亮與司馬懿對抗數月而無機可趁,八月病逝在軍中。
蜀軍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