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孔明五次北伐成敗分析

首頁
    一頁,後世兵書,多有托孔明者。

    著名的“武經七書”之一:《唐太宗李衛公問對》的作者——兩位中華超一流名将唐太宗和李靖,更是對孔明的軍事能力和軍事理論推崇備至。

    曾有統計,該書中涉及到的軍事家有十七人,多次被提到的軍事家有八人,被問及的次數如下:孫武21問、孔明13問、姜太公9問、曹操6問、司馬穰苴5問、管仲3問、吳起3問、韓信3問。

    由此可管窺孔明在軍事史上的地位。

     綜上,孔明具備優秀的軍事能力、對後世影響極大的軍事理論、以及相對平淡的軍事戰績,當然孔明的軍事才能受客觀諸方面原因所限,比起陳慶之七千白袍的潇灑、韓信背水一戰的從容,還是有一定差距。

    綜合考量,在下認為孔明作為軍事家,在中華名将中居于二流中間的位置,在三國略高于司馬,遜于曹操——當然,在泱泱中華如星辰般璀璨的名将中排名二流,已經是極為難能可貴。

    以上皆系個人觀點,還望各位指正。

     以上為戰術角度。

    然而從戰略角度考量,孔明北伐是成是敗,則頗為值得商榷。

     世人多以孔明北伐未能實現出師表既定的“興複漢室,還于舊都”的戰略目标,即認定孔明北伐在戰略上也是失敗的,事實上,這是未能詳細分析三國志.諸葛亮傳的緣故。

     請注意下面這段話:“亮之素志,進欲龍骧虎視,苞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蕩宇内。

    ” 陳壽用曲筆這一史家筆法,委婉的道出了孔明的戰略意圖——即孔明的北伐戰略,是包括兩個層次的:高層次的戰略意圖即出師表的掃滅魏國,興複漢室,這個通常為世人所關注;另一個戰略意圖則是低層次的,即在敵衆我寡,無法興複漢室的情況下,起碼要做到震動魏國,使其不能對蜀漢加兵,以保蜀漢不亡,保留漢室的火種。

     這就好比我朝最高目标是實現共産主義,不過在目前客觀條件都不具備的情況下,低層次的目标就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使中國跻身富強、民主、文明的中等發達國家之列——同屬高層次的戰略目标無法實現,退而求其次,實現低層次的戰略目标。

     如上所言,高層次的戰略意圖,孔明顯然是沒有實現,不過,孔明至少實現了北伐低層次的戰略意圖,通過不斷襲擾魏國,使其疲于奔命,經濟嚴重受損(考慮到經濟學中的乘數效應,受損的經濟總量,在實際中會被放大數倍,欲想恢複,需要更長時間的休養生息),再無暇顧及兵伐蜀漢。

    換言之,孔明是通過主動出擊,禦敵國門之外,拖慢對方的發展,使蜀漢避免坐以待斃(此為低層次的戰略意圖)的同時,苦苦尋覓曆史契機,以求實現高層次的戰略意圖。

    兩個戰略意圖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共同統一于孔明的北伐實踐中。

     事實也的确如此,孔明殁後,魏國長期沒有向蜀漢用兵,一方面孔明提拔的繼承人蔣琬、費袆、姜維尚在,繼續孔明發展蜀漢經濟,吏治清廉的政策,蜀漢國力未可小視。

    另一方面,魏國尚未從孔明北伐對魏國經濟的沉重打擊中恢複,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或曰孔明北伐搞垮了蜀漢,然孔明逝世後,魏國為何不立即出兵攻滅蜀漢,而是一直等到孔明的繼承人都死光光後十餘年才進行呢?答案不言自明。

     直到魏正始五年(公元244年),魏大将軍曹爽舉兵伐蜀,而且此次伐蜀并非魏國已萬事俱備,不過是曹爽利欲熏心,想借此在仕途上大撈一票,對抗司馬懿罷了[55]。

    結果是蜀軍嚴陣以待,曹爽轟轟烈烈伐蜀的結局跟他老爸比,半斤八兩而已。

    後來魏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誅殺曹爽[56],邁出了司馬氏篡魏的第一步,此舉激起魏國舊臣的強烈反抗,先後發生了淮南三叛,司馬氏忙于平定内亂,更是無心加兵蜀漢。

    直到蜀漢炎興元年(公元263年),司馬昭才出兵滅蜀,此時,已是孔明逝世三十年後了,蔣琬、費袆早撒手人寰,蜀漢宦官專權,朝政腐敗,獨剩姜維一木難支——此等局面,總不成還是讓孔明北伐來負責任吧?相反,孔明生前的北伐戰略布局,加上其繼承人的繼承和發展,又保蜀漢多生存了許久時日,直至蔣費二相辭世,蜀漢才走上不歸路。

     綜上所言,孔明在敵我力量衆寡懸殊的情況下,生前以一州之地,屢屢欺淩大國,力保蜀漢不亡,已是十分難能可貴,其身後留下的戰略布局、治國之策,又讓蜀漢多支撐了近三十年。

    世人可以說孔明北伐确實沒有成功,但是至少,孔明不是個失敗者。

     引注: 1、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诏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三國志.先主傳) 2、在孔明全面掌握蜀漢軍政大任之前,已先後多次指揮軍事行動,計有: 1、以軍師中郎将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

    (《通典·職官志》有雲:軍師将軍,有兵權,資淺者為軍師中郎将)2、(先主)使關羽屯江陵,張飛屯秭歸,諸葛亮據南郡,備自住孱陵3、劉備入蜀,諸葛亮留鎮荊州4、夫人欲将太子歸吳,諸葛亮使趙雲勒兵斷江,留太子——即著名的截江奪阿鬥5、先主自葭萌還攻劉璋,召諸葛亮。

    亮率雲與張飛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縣。

    6、諸葛孔明至益州,戰于石室。

     7、諸葛亮定德陽。

    璋帳下司馬蜀郡張裔距亮,敗于柏下。

    8、劉備東下,與孫權争三郡,留諸葛亮鎮蜀中。

    時曹操取漢中,蜀中大驚,諸葛亮出屯江陽,布置抵抗,迅速控制了局勢,使曹操知難而退。

     9、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

    (以上6、8條出自《金縷子》——由琅邪中華文化論壇楊文理提供,7出自華陽國志,其餘皆出自三國志) 3、建興三年,亮征南中,……谡對曰:“南中恃其險遠,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複反耳。

    今公方傾國北伐以事強賊。

    彼知官勢内虛,其叛亦速。

    若殄盡遺類以除後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倉卒也。

    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原公服其心而已。

    ”亮納其策,赦孟獲以服南方。

    故終亮之世,南方不敢複反。

    (三國志.馬谡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 4、亮至南中,所在戰捷。

    聞孟獲者,為夷、漢所服,募生緻之。

    既得,使觀於營陳之間,問曰:“此軍何如?”獲對曰:“向者不知虛實,故敗。

    今蒙賜觀看營陳,若祇如此,即定易勝耳。

    ”亮笑,縱使更戰,七縱七禽,而亮猶遣獲。

    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複反矣。

    ”(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 《華陽國志》也有相似記載:夏五月,亮渡泸,進征益州。

    生虜孟獲,置軍中,問曰:“我軍如何?”獲對曰:“恨不相知,公易勝耳。

    ”亮以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