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方知孔明确實逝世,又聽說當地老百姓嘲笑自己“死諸葛吓跑活司馬”,無奈隻好自我解嘲,打着哈哈說:“我能想到他活着,哪能想到他死了”[41]——不久前認定孔明蹦達不了幾天了的那份從容和自信,通通飛到爪哇國去了。
此次戰役,司馬曾在給他弟弟司馬孚的家書裡面一頓神吹:“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堕吾畫中,破之必矣。
”結果卻是被死諸葛吓跑,想來頗為郁悶,于是視察孔明留下的營壘處所,終于發出發自内心的由衷贊歎:“天下奇才也!”[42]後來南宋思想家陳亮曾說司馬此歎乃“恍然自失,不覺其言之發也,可以觀其真情矣。
”可備參考。
七、孔明北伐對兩國經濟的影響
孔明治國,強于用兵。
在不斷北伐魏國的同時,孔明也沒有忽視對蜀漢經濟的治理,從而為北伐打下了良好的經濟基礎。
五次北伐,戰争均在魏國土地上展開,蜀漢經濟除去軍費開支外,并未受到任何破壞。
史載孔明“外連東吳,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黎庶追思,以為口實。
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産,無以遠譬也”、“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雠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僞不齒;終於邦域之内,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亮之治蜀,田疇辟,倉廪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43]
孔明作為中國曆史上最為傑出的政治家之一,該結論衆皆無異議。
因此孔明的治國在下無需贅言,上面所給出時人的評價,便可說明一切。
由于孔明不斷北伐的同時注重治理國内經濟,整頓吏治,是以蜀漢百姓負擔雖重,但是由于蜀漢政治清明,孔明及其繼承人以身作則、廉潔自律,采取了一系列減輕農民負擔的措施,從而使國内階級矛盾得到緩和,國内經濟運轉良好,民衆幾無怨言[十一]。
上面觀點一個有力的證據就是孔明殁後,蜀漢百姓紛紛要求為孔明立廟,四時祭祀,由于這一要求不合禮儀(昭烈此時都尚未立廟),被朝廷拒絕,于是百姓冒着與朝廷鬧翻的危險——這搞不好可是要丢腦袋的——私下祭祀,直到後來朝廷允許在漢中沔陽立廟,達成妥協為止[44]。
試想,若孔明窮兵黩武,導緻國内經濟蕭條,民不聊生,怎會有百姓提出祭祀孔明的請求?——曆史上的獨夫民賊,哪個曾享有此等待遇?蜀中百姓為孔明戴天孝的習俗流傳千年,武侯祠至今香火不絕,拳拳民心,可知矣。
孔明的繼承人蔣琬、費袆同樣繼承了孔明治國的政策,蜀漢經濟繼續保持良好勢頭,史書對二相也是贊不絕口[45]。
即使在二相先後辭世十餘年後,即蜀漢滅亡時,經過昏庸的後主和宦官黃皓努力地敗家揮霍,蜀漢經濟仍然令人羨慕的流哈啦子如廬山瀑布。
史載蜀漢亡時,仍庫存錦绮采絹各二十萬匹[46],共八十萬匹絲織品。
三國币制崩壞,後期通行貨币主要是糧食布匹和絲織品,三國統一時晉武帝發給吳主孫皓的工資,便是金屬貨币、糧食、絲織品并列[47]。
八十萬匹絲織品,可想而知蜀漢富裕到什麼程度,也可以想象孔明及其繼承人給蜀漢留下了何等的财富。
總之,孔明北伐,并沒有像某些網友想象的那樣,給蜀漢經濟帶來了緻命打擊。
反觀魏國經濟,倒是剛剛從中原戰亂有所恢複,便在孔明不斷北伐的打擊下,出現了經濟萎縮的情況。
畢竟孔明把戰場開在了魏國土地上,魏國為擊退孔明,到處調兵遣将,軍費開支浩大。
司馬征公孫淵時,僅僅出兵四萬,諸大臣便認為難以支撐[48]。
然而孔明每次進攻,邊地駐軍抵擋不住,魏國不得不調用大規模的中央軍,名将張郃、司馬先後赴西線救火,魏明帝曾對司馬說西線局勢非卿不可,司馬的弟弟司馬孚亦有西線局勢需調遣中央軍之言論[49]。
至于調兵數量,張郃攻街亭時人馬是五萬,救陳倉時為三萬,孔明二出祁山,司馬督雍涼兵馬更是高達三十萬之多,晉書.食貨志提到“于時天下未并,戎車歲動”可謂恰如其分。
因此,魏國與孔明北伐開練的軍事開支确實是國庫開支的大頭,消耗之大,可想而知。
加上孔明北伐頻頻禍及魏關中地區,役供費巨,由于關中地區是魏國傳統經濟區,關中受累即牽一發動全身,難免會放緩魏國整體經濟複蘇的步伐。
魏明帝在孔明北伐時,想修整一下宮殿都不行,孔明逝世後,洛陽工程立即上馬[50][十二]。
在魏臣辛毗、楊阜的奏章中,不止一次提到孔明北伐造成的經濟困難[51],另外部分魏臣的傳記中也提到相關情形[52]。
由于這些全部是魏國自己的資料,其中更有奏折這種第一手資料——而非蜀吳傳抄誇大——孔明北伐時期,魏國經濟情況之糟糕,可明矣。
盡管魏國經濟萎縮不能全部歸功于孔明北伐,然而孔明北伐的頻繁襲擾,确實給魏國經濟的休養生息、持續發展蒙上陰影。
由是觀之,孔明北伐對魏國經濟而言,确實是上兵伐謀之舉。
八、孔明北伐成敗分析(兼議孔明的軍事能力)
從戰術角度來看,孔明北伐所得,确實有限,土地僅奪魏國二郡,雖不能說是寸土未得,但相較魏國九州,實為九牛一毛。
殲敵斬将,除魏延入西羌和第四次北伐大破司馬兩役外,沒有其他大規模殲敵的記錄,雖殺魏将張郃、王雙,但考慮到魏國人才的補充速度,同樣意義不大。
缺乏過硬戰績的支持,這是孔明無法跻身于中華一流名将行列的最主要原因。
不過孔明在平定南中和五次北伐中,确實多次體現了自己的軍事才能。
陳壽言孔明“治戎為長”,即指孔明善于治軍——此為軍事家的重要才能之一。
至于“奇謀為短”,是相對于其“治戎為長”而言,并不說明孔明不善“奇謀”或沒有“奇謀”——南征短期内即收服南中民心;一出祁山,聲東擊西;攻打陳倉,牽制魏軍,圍魏救趙;二出祁山更是令王平孤軍拖住張郃,并軍一向,直取敵酋,打的司馬抱頭鼠竄——此皆孔明之奇謀。
至于子午谷一事,上文已有分析,此不贅言。
孔明去世後,司馬視察孔明留下的營壘,發出“天下奇才”的感歎;蜀亡時,鐘會征蜀,親至孔明廟祭奠,并對孔明墓加以重點保護[53]——敵人的看法,往往更有說服力。
一國将領對敵國已故統帥如此尊敬,在中國曆史上絕不多見。
而且裴注所引時人之言,更是對孔明的軍事才能多所褒美[54]。
另外,孔明的軍事理論也在中華軍事曆史上留下了燦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