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能不承認,在演義裡,諸葛亮的确是被神化了。但是,在演義裡他又扮演一個怎樣的角色呢?以下,某人将從幾件事去分析,孔明到底是個什麼“家”。
一、隆中對與荊州之失
在前一篇文章中已闡述荊州之失與蜀漢衰落的關系。但是,隆中對與荊州之失又有怎樣的關系呢?前日看到一篇說“蜀漢敗于隆中對”的文章。一開始還不甚贊同,之後想想也不無道理。首先,是蜀漢五虎除了關羽之外,幾乎無将可用以守荊州。與其說五虎不能勝任,倒不如說劉備、諸葛信不過馬、黃妥當。一來馬超和黃忠都是降将,二來都是跟自己兄弟“過不去”的。馬超跟張飛挑燈夜戰,關羽被黃忠射中頭盔上的紅纓。而魏延更是被孔明打上了“反”字的大将(怎麼覺着像文革了,汗~~)。在他倆眼裡,如此将領,如何擔負的了荊州這個重責?關羽是傲氣,張飛是急噪,趙雲是“另有任用”,實際上,蜀漢當時的大将都不适合守荊州。權衡利弊之下,劉備選擇了關羽。但是,無論選誰鎮守,在形勢上分析,哪國得荊州就注定被圍攻的(吳國的荊州之所以幸免是因為蜀漢要依靠吳國對付北魏)。而先主伐吳更是耗盡了北伐的資本。盡管東川軍沒有撥用,但是,蜀魏人口94萬對443萬的懸殊比例,似乎已經決定了三國最終的結局。但是,不可否認,如果沒有隆中對,也說不定蜀漢是興旺了呢,還是加速滅亡。通過隆中對,我們都可以了解,孔明是個偉大的政治家。
二、七擒孟獲與六出祁山衆所周知,這兩場戰争,以前者勝利而後者失敗告終。實際上,這兩次戰争和13次大戰役,還有數以百計的小戰役,無論勝負,都在大量消耗兵力和物資。伐魏戰争中,魏國戶數大約有100餘萬,蜀國不足30萬。如此對比,要蜀魏拿出相當的兵力對抗,而蜀後方沒有後勤保障。嚴格來說,不是某人運糧不及時,因為“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嘛。而是蜀國很難調出那麼多糧。我們扯遠一點說,成吉思汗的成功,是因為大軍堅持“打到哪兒,吃到哪兒”的方針,所以糧草方面并沒有出現什麼問題。而這點是中原軍閥所做不到的。而天府之國也就敗在了這裡。如果不是孔明支持了蜀國的經濟,蜀國簡直無法想象能調動那麼多糧食、軍隊、物資供軍隊戰争。相反,平定南蠻的戰争中,以蠻族的地形,比西川更為惡劣,五谷不生,根本無法跟蜀軍抗衡,如果大家國力、兵力相當,這場戰争誰勝誰負就說不準了。這足見孔明是一個有着敏銳的政治分析頭腦的經濟學家和軍事家。
三、借東風與火燒上方谷
演義中唯一沒有将諸葛神化的地方正在于借東風(是否張冠李戴就有待考究了)。顯而易見,孔明在三天前能準确預測天氣,預測将有東南風。于是他故弄玄虛,才能保住自己的性命。而火燒上方谷呢?為什麼孔明單單沒有預測到數日後的大雨呢?或許是老羅寫作時的前後矛盾,也有可能是孔明的疏忽。但是孔明勉強也算是一個氣象學家了(這個有争議)。
四、罵死王朗和舌戰群儒孔明最風光的戰績恐怕不是哪一場戰役,而是舌戰群儒和罵死王朗。孫子說:“不戰而屈人之兵,乃上上之策。”而孔明在吳國一片投降的呼聲中,能聯合周瑜,壓倒所有投降的言論,堅持自己正确的主張。。而将王朗罵死反倒充滿喜劇成分了,說得王朗“氣滿胸膛,大叫一聲,撞死于馬下”。說孔明是一個雄辯家完全不過分。五、空城計
孔明也說過,此計隻可用語阿瞞與仲達。兩人深受“諸葛村夫”的計謀所害,并且生性多疑,難怪他們會中計了。所以,孔明也算是心理學家。
綜上所述,孔明是三國時期一個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經濟學家、氣象學家、雄辯家和心理學家……